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言文阅读
>
散文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234
更新时间:2021-01-15
纠错
1.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

(节选自《汉书艺文志》)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 _______ (人名)编撰的中国第一部______ 断 代史(体例)。

3根据材料,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学者学习经书的大患

查看答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散文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后世经传既己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2    班固    纪传体   

3脱离整体,作支离破碎的注释;见闻不广,固步自封。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后世经传乖离的主语,博学者不思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博学者前面需要断开;连词表转折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句子,前面需要断开;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为并列关系,需要断开;其他结合句意断句即可。

句意:后代经书的原文与注释已经完全背离,广泛学习的人又不考虑多听,对于不能理解的意思先暂时空缺,却致力于进行支离破碎的解说,回避诘难,花言巧语,割裂经书的整体,强作解释。竟至于解说五个字的经文,用了二三万字。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学者学习经书的大患’”,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概括。结合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分析,后代经书的原文与注释已经完全背离,广泛学习的人又不考虑多听,对于不能理解的意思先暂时空缺,却致力于进行支离破碎的解说,回避诘难,花言巧语,割裂经书的整体,强作解释。结合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分析,习惯于自己学习的知识,诋毁自己没有见到的知识,最终,固步自封。

【点睛】

参考译文:

古代学习经书的人,边耕作边修养品德,须三年才能精通一经,他们只是关注经书的主旨,体会经文罢了。所以用于读经文的时间少,而用于修养品德的时间多,到了三十岁才学完五经。后代经书的原文与注释已经完全背离,广泛学习的人又不考虑多听,对于不能理解的意思先暂时空缺,却致力于进行支离破碎的解说,回避诘难,花言巧语,割裂经书的整体,强作解释。竟至于解说五个字的经文,用了二三万字。后辈更加追随这种做法,所以小时就坚守研究一本经书,到头发白了,年纪大了才能说出经书的主旨,习惯于自己学习的知识,诋毁自己没有见到的知识,最终,固步自封。这是求学者的大患啊。

=
类题推荐:
散文类
难度:
使用次数:138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散文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46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小题。(15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3.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14.文段中描写的月光是“淡淡的”,“不能朗照”,但作者却说“这恰是到了好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5.文段最后,作者说“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5分)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散文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顾明伟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