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213
更新时间:2021-06-11
纠错
1.

(一)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 “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 “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菜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 “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 ——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 “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菜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查看答案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未分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错误,从第四段“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中可见,雕塑《拉奥孔》没有呈现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

2.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断的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A项,“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说法太绝对,原文无依据。B“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说法太绝对。D“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说法错误。

3.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观点、推理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把握文章的观点再进行判断。本文观点 “诗画异质”就是诗画并不同质,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

ABC“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说的是画诗相得益彰,并非“诗画异质”,D项“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 表现时间上的静止的某一点,“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正好支持“诗画异质”的观点。

4. ①材料一,按照首先提出莱辛的观点诗画并不同质,接着叙述“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引出诗画异质说的背景,然后探讨诗画并不同质的原因,最后补充说明诗画虽不同质但可以互补。②材料二首先提出我国古代也有画诗不同质的类似观点,接着论述莱辛的议论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最后引用中国古代绘画的例子证明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行文脉络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总结句。其次记住答题格式,使用连词:首先 ……,接着……,然后……,最后……,做到层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5. ①材料中阐述了“诗画异质”的观点:绘画只宜于描写静物,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而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是一条绵延的直线,因此动作不宜于画。②“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是因为对于画家来说,运笔作画,表现“手挥五弦”一瞬间的物态和景象并不难,而“目送归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人物和飞鸿不同时间的连续动作以及内心活动,要画出来就远非易事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和运用的能力。考生要在充分理解文本观点的前提下,结合题干中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特点进行答题。答题时既要明确概括、引用材料中关于诗画异质的观点,也要结合顾恺之言论中两种画面的特质进行分析说明。

=
类题推荐:
未分类
难度:
使用次数:170
更新时间:2021-06-10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 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 细读 相对的 远读 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 , 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 计数 而非 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 , 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 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 ( 集合、向量、概率 ) 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 , 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 , 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

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 : 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 , 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 ; 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昊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 ; 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忻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香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本的⽂本特征 ( 例如计算⼀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 ) ,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 ( 例如提取⼀部⼩说中所有⼈物的对话⽹络 ) 时,数据量也会增⻓到个⼈⽆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时⽂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本层⾯也是成⽴的,

⼀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本或者⽂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提供给人去进⾏深⼊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段和⽅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于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历史时段⽂化现象的新视⻆。

(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 —— 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

1. 下列关于原 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 ( )

A. 在数字 ⼈⽂ 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 法已被引 ⼊⼈⽂ 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

B. 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 学研究, 先应进 ⾏⼤ 规模的 本集合的数据化。

C. 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 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 本集合还是单篇 本。

D. 数字 ⼈⽂ 不仅为 本处理提供了新的 ⼿ 段和 法, 且为 ⼈⽂ 研究提供了新视

2. 下列对原 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 ( )

A. 章区分 计数 理解 " ,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待定类型的

B. 章转述数字 ⼈⽂ 学者 歇尔本 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 地看待远读。

C. 章第四段讨论单篇 本层 的问题,对前 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 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 的细读的作 ,有助于避免 们对远读的误解 .

3. 根据原 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 项是 ( )

A. ⼈⽂ 研究的主体,在数字 ⼈⽂ 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 向计算机的转变。

B. 远读不是要深化对 本内容的理解, 是要发掘 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 数字 ⼈⽂ 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 本都进 数据化并做研究。

D. 的细读相 ,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 数据时代 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未分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294
更新时间:2021-06-10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琼卖马 谈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 , 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 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 :“ 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 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 :“ 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 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 :“ 我想见一见杨老板。 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 , 惊讶道 :“ 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 , 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 :“ 王先生,幸会 . 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 .” 王超杰笑笑 :“ 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 ?” 杨成岳笑道 :“ 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 ——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 ?” 王超杰笑道 :“ 有几件古瓷, 想让杨先生鉴赏。 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 :“ 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 .” 杨成岳问 :“ 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 ?” 王超杰长叹一声 :“ 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 杨成岳点头笑笑 :“ 本店小本生意, 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 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 :“ 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 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 , 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 :“ 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 王超杰摆手笑道 :“ 好汉不提当年啊。 张小武笑道 :“ 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 王超杰笑道 :“ 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 张小武忙摆手 :“ 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 :“ 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 ……” 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 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 王超杰笑道 :“

叔宝到了那时 , 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 三人都笑

了。

王超杰笑道: 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买马,而是买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 杨成岳沉吟了一下: 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 王超杰笑道: 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 杨成岳想了想,笑道 :“ 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帯着箱子去了艺园寿。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 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 杨成岳击掌大笑: 正是此意。 王超杰想了想,就说: 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 胡琴响起,王旭杰唱起: 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 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 王超杰笑道: 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 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 超杰先生,清点一下。 王超杰摆手道: 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 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 杨成岳一笑: 你说呢 ?” 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掉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 ……“ 杨成岳道: 请随我来。 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 这才是真的。 张小武结舌道: 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 ……” 杨成岳道: 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 . 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 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 那三千大洋 ……” 杨成岳一笑: 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 , 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 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 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 . 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 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1 .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超杰说话多是 笑道 ,唱的戏词则是 珠泪洒下 ” “ 两泪汪 ,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B .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 , 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C .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D. 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2 . 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3 .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未分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294
更新时间:2021-06-10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下列小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上怒曰: 卿欲守法 , 而使朕失信乎 ?” 对日 :“ 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 ,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 故欲杀之 , 而既知其不可 , 复断之以法 , 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 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胄前后 犯颜 执法 , 言如涌泉 , 上皆从之 , 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 , 上怒 , 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 :“ 法者 , 陛下所与天下共也 , 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 抵极刑 , 臣恐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 , 免仁轨死 , 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 朕以死刑至重 , 故令三覆奏 , 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 , 三覆已讫。又,古刑人 , 君为之彻乐 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 , 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 , 百司断狱 , 唯据律文,虽在可矜者,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 丁亥,制: 决死囚者 , 二日 中五覆奏 , 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 , 尚食勿进酒肉 , 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 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 , 帝悉令斩之, 大理丞 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 , 尽杀之。 上日 :“ 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 , 何得不亡 ? 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贞观君臣论治》 )

1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 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戴胄忠清公直 / 擢为大理少卿 / 上以选人 / 多诈冒资荫 / 敕令自首 / 不首者死 /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 上欲杀之 / 胄奏 / 据法应流 /

B. 戴胄忠清公直 / 擢为大理少卿 /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 / 敕令自首 / 不首者死 / 未几有诈冒 / 事觉者上欲杀之 / 胄奏 / 据法应流 /

C. 戴胄忠清公直 / 擢为大理少卿 /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 / 敕令自首 / 不首者死 /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 上欲杀之 / 胄奏 / 据法应流 /

D. 戴胄忠清公直 / 擢为大理少卿 / 上以选人 / 多诈冒资荫 / 敕令自首 / 不首者死 / 未几有诈冒 / 事觉者上欲杀之 / 胄奏 / 据法应流

2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犯颜 , 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 , 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 抵极刑 , 抵刑即处刑 , 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 减膳 , 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 , 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 大理丞 , 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 , 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 , 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 , 应以法为准绳 , 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 , 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 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 , 唐太宗要处死他 , 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 , 不可轻罪判 : 太宗免去仁轨死罪 , 以乾祐为侍御史。

C. 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 , 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 , 于是加强死刑覆奏 , 让判决更为审慎 , 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 魏征说 , 隋炀帝滥杀无辜 , 张元济不敢谏净;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

终导致了隋朝灭亡 , 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4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而既知其不可 , 复断之以法 , 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 皆令门下覆视 , 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 , 录状以闻。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未分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使用过本题的试卷: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苗苗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