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285
更新时间:2021-06-11
纠错
1.

(一)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票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装矩谏曰: “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 “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 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 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

14.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未分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0.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通过文言文中断句的常见标志和文意进行断句, “强宗室”和“以镇天下”是完整意思,不可断开,可首先排除A和D,再通过“于天下利乎”判断为B。这句话的意思是:起初,唐高祖想通过加强皇室宗族来镇服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童孺幼子也都封为王爵,前后封王之人达数十个。唐太宗继位后,问群臣道:“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11.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也可推知,庶务不是专指朝堂急务,是指国家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12.B

解析: 本题考查原文理解, B项中“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有误,原文只说“安用重法邪”,用不着重法,并没有说严刑达不到目的。

13. (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

(2) 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之臣就会变为奸伪之臣;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的人就会变为忠臣。

解析: 翻译语句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同时注意语句中重点的实词( 1)本句重点字为“患”“赇”“使”“赂”,需要准确翻译出来。(2)本句重点字为“恶”“过”“佞”“乐”,需要准确翻译出来。

14.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  ②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

解析: 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及写作目的,首先要解释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

=
类题推荐:
未分类
难度:
使用次数:170
更新时间:2021-06-10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 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 细读 相对的 远读 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 , 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 计数 而非 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 , 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 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 ( 集合、向量、概率 ) 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 , 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 , 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

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 : 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 , 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 ; 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昊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 ; 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忻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香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本的⽂本特征 ( 例如计算⼀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 ) ,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 ( 例如提取⼀部⼩说中所有⼈物的对话⽹络 ) 时,数据量也会增⻓到个⼈⽆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时⽂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本层⾯也是成⽴的,

⼀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本或者⽂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提供给人去进⾏深⼊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段和⽅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于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历史时段⽂化现象的新视⻆。

(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 —— 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

1. 下列关于原 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 ( )

A. 在数字 ⼈⽂ 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 法已被引 ⼊⼈⽂ 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

B. 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 学研究, 先应进 ⾏⼤ 规模的 本集合的数据化。

C. 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 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 本集合还是单篇 本。

D. 数字 ⼈⽂ 不仅为 本处理提供了新的 ⼿ 段和 法, 且为 ⼈⽂ 研究提供了新视

2. 下列对原 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 ( )

A. 章区分 计数 理解 " ,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待定类型的

B. 章转述数字 ⼈⽂ 学者 歇尔本 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 地看待远读。

C. 章第四段讨论单篇 本层 的问题,对前 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 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 的细读的作 ,有助于避免 们对远读的误解 .

3. 根据原 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 项是 ( )

A. ⼈⽂ 研究的主体,在数字 ⼈⽂ 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 向计算机的转变。

B. 远读不是要深化对 本内容的理解, 是要发掘 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 数字 ⼈⽂ 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 本都进 数据化并做研究。

D. 的细读相 ,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 数据时代 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未分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294
更新时间:2021-06-10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琼卖马 谈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 , 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 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 :“ 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 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 :“ 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 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 :“ 我想见一见杨老板。 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 , 惊讶道 :“ 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 , 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 :“ 王先生,幸会 . 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 .” 王超杰笑笑 :“ 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 ?” 杨成岳笑道 :“ 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 ——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 ?” 王超杰笑道 :“ 有几件古瓷, 想让杨先生鉴赏。 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 :“ 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 .” 杨成岳问 :“ 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 ?” 王超杰长叹一声 :“ 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 杨成岳点头笑笑 :“ 本店小本生意, 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 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 :“ 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 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 , 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 :“ 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 王超杰摆手笑道 :“ 好汉不提当年啊。 张小武笑道 :“ 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 王超杰笑道 :“ 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 张小武忙摆手 :“ 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 :“ 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 ……” 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 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 王超杰笑道 :“

叔宝到了那时 , 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 三人都笑

了。

王超杰笑道: 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买马,而是买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 杨成岳沉吟了一下: 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 王超杰笑道: 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 杨成岳想了想,笑道 :“ 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帯着箱子去了艺园寿。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 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 杨成岳击掌大笑: 正是此意。 王超杰想了想,就说: 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 胡琴响起,王旭杰唱起: 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 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 王超杰笑道: 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 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 超杰先生,清点一下。 王超杰摆手道: 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 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 杨成岳一笑: 你说呢 ?” 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掉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 ……“ 杨成岳道: 请随我来。 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 这才是真的。 张小武结舌道: 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 ……” 杨成岳道: 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 . 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 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 那三千大洋 ……” 杨成岳一笑: 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 , 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 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 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 . 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 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1 .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超杰说话多是 笑道 ,唱的戏词则是 珠泪洒下 ” “ 两泪汪 ,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B .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 , 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C .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D. 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2 . 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3 .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未分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294
更新时间:2021-06-10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下列小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上怒曰: 卿欲守法 , 而使朕失信乎 ?” 对日 :“ 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 ,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 故欲杀之 , 而既知其不可 , 复断之以法 , 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 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胄前后 犯颜 执法 , 言如涌泉 , 上皆从之 , 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 , 上怒 , 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 :“ 法者 , 陛下所与天下共也 , 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 抵极刑 , 臣恐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 , 免仁轨死 , 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 朕以死刑至重 , 故令三覆奏 , 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 , 三覆已讫。又,古刑人 , 君为之彻乐 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 , 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 , 百司断狱 , 唯据律文,虽在可矜者,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 丁亥,制: 决死囚者 , 二日 中五覆奏 , 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 , 尚食勿进酒肉 , 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 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 , 帝悉令斩之, 大理丞 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 , 尽杀之。 上日 :“ 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 , 何得不亡 ? 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贞观君臣论治》 )

1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 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戴胄忠清公直 / 擢为大理少卿 / 上以选人 / 多诈冒资荫 / 敕令自首 / 不首者死 /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 上欲杀之 / 胄奏 / 据法应流 /

B. 戴胄忠清公直 / 擢为大理少卿 /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 / 敕令自首 / 不首者死 / 未几有诈冒 / 事觉者上欲杀之 / 胄奏 / 据法应流 /

C. 戴胄忠清公直 / 擢为大理少卿 /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 / 敕令自首 / 不首者死 /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 上欲杀之 / 胄奏 / 据法应流 /

D. 戴胄忠清公直 / 擢为大理少卿 / 上以选人 / 多诈冒资荫 / 敕令自首 / 不首者死 / 未几有诈冒 / 事觉者上欲杀之 / 胄奏 / 据法应流

2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犯颜 , 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 , 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 抵极刑 , 抵刑即处刑 , 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 减膳 , 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 , 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 大理丞 , 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 , 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 , 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 , 应以法为准绳 , 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 , 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 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 , 唐太宗要处死他 , 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 , 不可轻罪判 : 太宗免去仁轨死罪 , 以乾祐为侍御史。

C. 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 , 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 , 于是加强死刑覆奏 , 让判决更为审慎 , 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 魏征说 , 隋炀帝滥杀无辜 , 张元济不敢谏净;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

终导致了隋朝灭亡 , 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4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而既知其不可 , 复断之以法 , 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 皆令门下覆视 , 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 , 录状以闻。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未分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使用过本题的试卷: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苗苗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