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学常识及鉴赏
>
小说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85
更新时间:2023-06-08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上 【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 “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 “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 “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浸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 “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 “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 “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 “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 ] 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 1942~1943 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 获得了真实的生命 的心情写照。

B 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 ,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 .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 有些嗫嚅 ”“ 半吞半吐 ,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 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 ,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 世界 ,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7 .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 .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 .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 .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8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小说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B    7 D    8 江上的风景使伍子胥心态平和宁静; 想到父亲和哥哥被杀的家仇,他的心又膨胀起来; 渔夫平坦豁达的心境,纾解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希望自己能从血海深仇中解脱出来。 9 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 作者通过写渔夫的歌声、平坦疏散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性格对伍子胥的影响,表现了伍子胥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伍子胥和渔夫,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渔夫不仅摆渡伍子胥过江,还摆渡了他的灵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 渡人者 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 只有 …… 错。此时的子胥是在享受渔夫带给他的 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D.“ 共同表现了本文隐逸的主题 错误。 渔夫的泛舟江上 只是渔人的客观生活状态,不是隐逸的表现。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绪变化。做答本题,首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然后分析。

一走上船, …… 世界回到原始一般的宁静 这一段景物描写,表现伍子胥登舟之后宁静平和的心态。

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 …… 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 这几句写江水引发的联想,伍子胥想到父兄的遭遇,父兄被杀的家仇,他的心情又难以平静。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 ……” 一段,写由渔夫引发的思考。伍子胥把渔夫当作恩人,看作最亲密的朋友,是因为渔夫的歌唱出了他的悲痛,也让他受到了启发。

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伍子胥从渔夫摇橹的姿态,体验到了平和与柔情,并希望自己能从仇恨中走出来。

9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题干简要介绍了 渔夫拒剑 的历史故事,做答本题首先比较原故事和本文的差别,分析体会。

注意题干中的说的 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 ,重点要以关键词 普通 作为切入点分析; 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提示我们要从文学效果的角度分析。本题为开放性探究题,答案不唯一,可充分打开思路,多角度分析做答。

从主题看,原故事侧重表现渔夫的狭义精神,本文的将渔夫当作一个普通人来写,内涵就丰富得多了,侠义精神,指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民,机智勇敢;扶贫济困,惩恶扬善;为人仗义,肯于助人;路见不平,替天行道。这样的人拯救帮助伍子胥似乎是理所当然、合情合理的,无论从对伍子胥的影响还是对读者的感召方面均不如设置安排一个普通人更有影响力和感化效果,得出答案 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

从人物塑造上看,本文细腻表现渔夫的形象和性格对伍子胥的影响,体现了 渡江 易, 渡人 难的现实,具有很强的启示性。 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意思是时间总是在每日每月里在乎已经老去的岁月里,与您相约于芦苇边的江水中。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意思是说夕阳已经西下时间不早了,我内心忧愁悲伤,月亮已经升上夜空了,为什么不抓紧时间渡河呢?身为普通人的渔夫时时刻刻惦念了眼前的陌路人,可见其善良无私的人格魅力,怎么能不让伍子胥深深感动呢?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浸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 ”“ 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 ”“ 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 ”“ 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 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 ”“ 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得出答案 作者通过写渔夫的歌声、平坦疏散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性格对伍子胥的影响,表现了伍子胥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得出答案 渔夫不仅摆渡伍子胥过江,还摆渡了他的灵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 渡人者 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看,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 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 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 语言描写和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得出答案

=
类题推荐:
小说
难度:
使用次数:128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填空题
知识点:小说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使用过本题的试卷: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cqtncfp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