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例文:
在传承中锐意创新
在《红楼梦》 “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 的情节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有着不同的做法。有人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 翼然 ” 二字;有人借鉴化用 “ 泻出于两峰之间 ” 中的 “ 泻 ” 字,并题名为 “ 泻玉 ” ;也有人根据情境独创 “ 沁芳 ” 二字。三种题名皆有不同艺术效果, “ 翼然 ”“ 泻玉 ”“ 沁芳 ” ,对优秀传统文化或 “ 直接移用 ” ,或 “ 借鉴化用 ” ,或 “ 根据情境独创 ” ,即创造性地传承。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座大厦,那么 “ 移用 ” 与 “ 化用 ” 的文化就是水泥,是大厦成型的基础,而 “ 独创 ” 的文化则是钢筋,是使大厦永葆活力、处于不倒之境的关键。时代发展如江河奔涌向前,我们既要有 “ 移用 ”“ 化用 ” 这类简单直接的文化传承,也要有 “ 独创 ” 这类创造性的传承。在传承中锐意创新,方能稳步前行,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文化要发展,传承是必经之路。 “ 移用 ” 为基, “ 化用 ” 为翼,中华文化固若金汤。德 · 斯宾格勒说: “ 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 ” 文化是民族之基础,国家之根本。假如一个国家缺乏文化的传承,那么民族精神与个体灵魂便会无所依托,便会逐渐走向虚无。正是因为走着文化传承之路,我们才能在《诗经》中感受先秦百姓的生活,才能在《离骚》中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才能在《史记》中了解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 …… 若无传承,《醉翁亭记》便无人知晓;若无传承,文化大厦便不复存在。
文化要发展,创新是必备技能。 “ 独创 ” 为魂,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传承是文化的延续,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上海戏剧学院学生边靖婷,与同学一起通过线上平台向大家展示宣传传统京剧戏腔,让戏腔走出剧院,走上网络,为更多人所了解;故宫,不止步于传统的展示,与现代科技互联网深度融合,积极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现在故宫已向腾讯平台开放了很多展品,比如《十二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海错图》 …… 故宫的创新不仅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更是使无数人自发成为传承者。罗兴连曾说: “ 古老传统文化如果不走向现代生活,那它就永远只是停留在故纸堆中的一堆符号而已。 ” 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让更多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大厦注入活力。
在传承中锐意创新,不限步于文化领域。在中医药领域,疫情期间,无数医者传承中医药精华,锐意创新,使得中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航天领域,从 “ 神舟 ” 一号到十四号,从 “ 嫦娥 ” 奔月到 “ 天问 ” 探火,从 “ 北斗 ” 造福人类到空间站开门纳客,如此成就,与一代代航空人 “ 移用 ”“ 化用 ”“ 独创 ” 技术密不可分 ……
在现实生活中,在学习方面,我们也需做到在传承中锐意创新。比如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害怕写作,总是觉得难以下笔,究其根本,不过是因为我们缺少传承,极少去阅读经典,难以 “ 移用 ”“ 化用 ” 一些语言,更不要提 “ 独创 ” 言语。因此,我们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先大量阅读与积累,再将知识融会贯通, “ 独创 ” 属于自己的表达。没有传承,再新的 “ 独创 ” 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 “ 独创 ” ,再好的传承也不过是一潭死水。让我们在学习中踏实传承,在传承中锐意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前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核心事件是给大观园的亭子匾额题名, “ 翼然 ”“ 泻玉 ”“ 沁芳 ” 三个题名的由来,各有其法,各呈其妙。 “ 翼然 ” 是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 “ 泻玉 ” 是借鉴化用经典名句,而 “ 沁芳 ” 则是根据亭子周围的环境氛围独创所得,既合 “ 境 ” 又契 “ 情 ” ,情境俱妙。材料并没有对三个名字进行褒贬。
考生审题立意要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三个亭子的的命名之法上,即 “ 直接移用 ”“ 借鉴化用 ” 和 “ 根据情境独创 ” 。给匾额题名的例子正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鲜活灵动。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文化之所以灿若星河,源远流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变的艺术手法。 “ 移用 ”“ 化用 ” 和 “ 创造 ” ,既是相对独立的关系,也呈现出艺术方法上的 “ 低级 ”“ 中级 ” 到 “ 高级 ” 的进阶层级,当然,这三者之间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考生审题立意,不要在《红楼梦》的相关情节里打转,要注意题目引导语的暗示, “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 ” ,这就在提醒考生把思维从《红楼梦》给亭子题名的情节方面上升到文化领域,进而延伸到文化以外的广阔天地,比如经济领域、科技领域、思想领域、教育领域 …… 无论哪个领域, “ 移用 ”“ 化用 ”“ 独创 ” 都是其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缺一不可。
材料仅是个思考的 “ 引子 ” ,积极联想、拓展思维、深化思考才是关键。另外,题目虽然没有 “ 结合时代背景 ” 之类的思维暗示,但考生也应该赋予其以新时代的意义。
比如,将 “ 移用 ”“ 化用 ”“ 创造 ” 与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思考。能够从别处直接移用过来的技术,我们大可以如鲁迅先生所言 “ 大胆地拿来 ” ,为我所用,而不必缩头缩脑,畏手畏脚;对于不能直接搬过来的东西,我们则 “ 借鉴化用 ” :对外来的东西或是继承下来的东西,加以筛选、加工,使之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 化用 ” 并不简单,也考量着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当然,我们要想在科技上取得独立的地位,甚至领先于世界强国,我们就必须超越 “ 移用 ”“ 化用 ” 阶段,破除科技 “ 藩篱 ” ,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和经济实力走科技创新之路。中国的航空航天科技,中国的量子卫星技术,中国的桥梁船舶和生物医药技术,正是以 “ 独创 ” 为主终至成功的明证。 “ 移用 ”“ 化用 ” 到 “ 独创 ” ,可谓中国科技的发展壮大之路。
具体行文,议论说理要体现出思辨性色彩,要能全面地看待 “ 移用 ”“ 化用 ”“ 独创 ” 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思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论述要全面深刻,不要在作文中呈现出一种厚此薄彼,或者非此及彼的简单化思维。 “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 ,其实就是提醒考生不要泛泛地议论,要有真实的有个性的见解,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应是有 “ 我 ” 之文。
立意:
1. 以移用为基,以化用为翼,以独创为魂,中华文化恒久远。
2. 移用、化用固然重要,但惟有独创才是发展的根本和灵魂。
3. 勇敢地拿来,大胆地鉴别,积极地创新,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4.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走适合国情的创造性发展之路。
5. 成功无法复制,人生有无数种可能,适合自己的才最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