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盈盈演奏《笑傲江湖曲》
金庸
令狐冲又惊又喜,依稀记得便是那天晚上所听到、曲洋所奏的琴韵。
这一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柔雅致,令狐冲虽不明乐理,但觉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这婆婆所奏的曲调平和中正,令人听着只觉音乐之美,却无曲洋所奏热血如沸的激奋。奏了良久,琴韵渐缓,似乎乐音在不住远去,倒像奏琴之人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细微几不可再闻。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地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
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王元霸、岳不群等虽都不懂音律,却也不禁心驰神醉。易师爷更是犹如丧魂落魄一般。
(摘自《笑傲江湖》)
1 .有人说 “ 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 ” 中的 “ 遥 ” 与 “ 外 ” 应该交换位置,这种看法对吗?
2 .第 3 段最后一个长句子的意境,与《琵琶行》中哪 4 个诗句描写的情景相似?
3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中说 “ 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 ” 是因为演奏者的思想性格,情感经历迥异。
B .第 3 段描摹箫声,具体生动地反映了一年四季自然景物变化的情景。
C .第 3 段描写音乐主要采用侧面烘托和通感的修辞方法。
D .文中写王元霸、岳不群、易师爷等都不懂音律,但却听得心驰神醉,丧魂落魄,这样描写有点儿自相矛盾。
E .《笑傲江湖曲》是小说《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所以曲调既粗旷又细腻,既豪放又典雅。
可以有 “ 对 ” 与 “ 不对 ” 两种意见。认为应该交换位置的: “ 数里 ” 比 “ 数十丈 ” 遥远。认为不必交换位置的:这里的 “ 遥 ” ,即指相对地 “ 远 ” ,与下文的 “ 外 ” 同义。 2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 . BD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题目要求回答对 “ 句中 ‘ 遥 ’ 与 ‘ 外 ’ 应该交换位置 ” 的看法,作答时,先明确看法,再结合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加以比较分析即可。
意见一:这种看法对。
“ 数 ” 是几的意思,一里是五百米,一丈大约 3 米多, “ 十丈 ” 远小于 “ 数里 ” ,所以,用 “ 遥 ” 对应 “ 数里 ” 更合适。所以,应该交换位置。
意见二:这种看法不对。
句中 “ 遥 ” 是就 “ 数十丈 ” 而言,指相对地走得 “ 远 ” ;从这一角度看,与下文的 “ 外 ” 意义相同。因而,不必交换位置。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意境的能力。
结合第 3 段最后一个长句子中 “ 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 …… 更夹着间关鸟语 …… 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 ” ,再联系上文 “ 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 ”“ 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 ” 可知,此时 “ 低沉 ” 的音调是主旋律,与《琵琶行》中 “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 两句情景相似,弦弦低沉抑郁,几经变化,凄楚悲切的声音隐含着沉思,借以表现弹奏者复杂的心情。
结尾处借 “ 春残花落 ”“ 雨声萧萧 ”“ 凄凉肃杀之象 ” 表明内心蕴含的幽愁暗恨, “ 终于万籁俱寂 ” 一句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以无声衬有声,余意无穷。所以,它与《琵琶行》中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两句描写的情景相似。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内容和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 具体生动地 ” 错误,只是概括地反映,并非 “ 具体 ” ;
D.“ 这样描写有点儿自相矛盾 ” 错误,音乐是最为通用的 “ 语言 ” ,即使不懂音律,只要倾心相听,照样会被感动。
故选 BD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祥
提及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已在民族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贬居黄州的次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生活。据陆游《入蜀记》: “自州门而东,岗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质朴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进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是当中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像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 “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来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是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东坡》一诗中: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之于豁达放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禁要为苏轼赞叹了!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诽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 ——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又一个 “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领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较,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 .我们想象中的东坡是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而真实的东坡只是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所以说 “ 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竞是那么的遥远 ” 。
B .文中引用《东坡》一诗是为了说明这块土地给诗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引用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则是为了说明苏轼豁达放旷的心胸。
C .文章结尾段点明观点。照应题目;同时言简意丰,表明每个人都应像苏轼一样,既有自己生活的土地,又有自己的思想归宿、精神家园。
D .本文再现了苏轼躬耕东坡的史实,并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 “ 东坡 ” 的现实价值和精神实质,表达了对苏轼田园劳作生活的理解与同情。
5 .作者在文中提到《柳子厚墓志铭》,有什么用意?请具体说明。
6 . “ 东坡 ” 这块生命中的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简要分析。
D 5 . ① 对比(反衬),说明柳宗元和苏轼两人在文学风格和个人心胸上的不同。
② 用柳子厚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所表现出的清幽冷峻来突出苏轼面对中伤、毁谤、羞辱所表现出的豁达放旷的心胸。
③ 抒发出作者对苏轼这个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崇敬和颂扬之情。 6 . ① 生活方面, “ 东坡 ” 给诗人带来了田间的收获,填饱了他 “ 不合时宜 ” 的肚皮。
② 精神方面, “ 东坡 ” 使诗人从自然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③ 思想方面, “ 东坡 ” 让诗人认识到劳动的艰辛,困苦的生活也使苏轼更为成熟,成为一位思想家。
④ 文学方面, “ 东坡 ” 丰富了苏轼的诗文创作,并最终开辟了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D.“ 表达了对苏轼田园劳作生活的理解与同情 ” 理解不当,本文再现了苏轼躬耕东坡的史实 , 一面则用现代人的目光重新审视 “ 东坡 ” 的现实价值和精神实质 , 字里行间含蓄地表达了对苏轼真切的理解。没有选项所说的 “ 同情 ” 。
故选 D 。
5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分析文章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
回答本问题,先通读全文,掌握作品联想到《柳子厚墓志铭》的内容,先找出手法,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再从文中找出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词语,分析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
本文主要写苏轼,在文章第 ⑤ 段中联想到了柳子厚,同样是被贬谪,面对中伤、毁谤、羞辱,苏东坡坦然处之,还用拿惯纸笔的手拿起了锄头,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但柳子厚 “ 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 ” ,所以是以柳子厚没有从柳州贬谪的阴影中走出来来反衬苏轼面对中伤、毁谤、羞辱所表现出的豁达放旷的心胸,突出了苏轼形象,使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崇敬和颂扬之情。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归纳概括文本相关内容要点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通读文章,找出作品中写 “ 东坡 ” 这生命中的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影响的段落,然后找到对苏轼产生影响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从文章内容看, “ 东坡 ” 是黄州的一片荒凉的土地,苏轼买这块土地,首先是为了填饱肚子,解决生活的困境;在东坡上的艰辛劳作,丰富了苏轼的思想,也给他带来了一定的生活乐趣,走出了士大夫被贬后绝望的心境,找到了灵魂的寄托,从而在文学上别开天地。
通读文章,找出作品中写 “ 东坡 ” 这生命中的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影响的段落,然后筛选对苏轼产生影响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 “ 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 ‘ 不合时宜 ’ 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 概括出 “ 生活方面, ‘ 东坡 ’ 给诗人带来了田间的收获,填饱了他 ‘ 不合时宜 ’ 的肚皮 ” 。
“ 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 ” 概括出 “ 精神方面, ‘ 东坡 ’ 使诗人从自然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 。
“ 《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 ‘ 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 ,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 ‘ 喟然释来叹:我廪何时高 ’ ,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 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 ‘ 东坡居士 ’ ,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 概括出 “ 思想方面, ‘ 东坡 ’ 让诗人认识到劳动的艰辛,困苦的生活也使苏轼更为成熟,成为一位思想家 ” 。
“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 —— 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 —— 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 ”“ 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 概括出 “ 文学方面, ‘ 东坡 ’ 丰富了苏轼的诗文创作,并最终开辟了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元和 十年,予 左迁 九江郡 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 京都 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7 .下列句子的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委身 为 贾人妇 为 君翻作《琵琶行》
B .感斯人 言 凡六百一十六 言
C . 因 为长句 我欲 因 之梦吴越
D . 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越 明年 ,政通人和,百废待兴
8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送客湓浦口
A .转徙于江湖间 B .感斯人言
C .本长安倡女 D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9 .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舟中 夜 弹琵琶者
A . 栗 深林兮惊层巅 B .云青青兮欲 雨
C .赢得仓皇 北 顾 D .乍 暖 还寒时候
10 .下列选项,对文中加点字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 元和 ” 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 元和十年 ” 是用年号纪年。古人除了用年号纪年外,还经常用天干地支搭配来纪年,叫干支纪年法。
B . “ 司马 ”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有时专门用来安置被贬谪官员,有职无权。
C . “ 左迁 ” ,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除 “ 左迁 ” 外,用来表示降职或免职的说法还有 “ 黜 ” 、 “ 除 ” 、 “ 罢 ” 、 “ 窜 ” 、 “ 免 ” 等。
D .京都,中国历史上有九大古都,皆可称为 “ 京都 ” ,包括洛阳、郑州、安阳、西安、大同、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本文中的 “ 京都 ” 指长安,即现在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D 8 . B 9 . C 10 . C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
A.“ 为 ” ,动词,做。句意:嫁给商人为妻。
“ 为 ” ,介词,替,给。句意: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B.“ 言 ” ,话。句意:对这个人的话有所感触。
“ 言 ” ,字。句意:共六百一十六字。
C.“ 因 ” ,于是。句意:于是撰写一首长诗。
“ 因 ” ,依据。句意:我要依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D.“ 明年 ” ,第二年。句意:第二年秋季的一天,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 明年 ” ,第二年。句意: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故选 D 。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省略句, “ 送客 ” 后省略介词 “ 于 ” 。句意: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A.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江湖间转徙。句意: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
B. 省略句。省略主语 “ 我 ” ,同时 “ 感 ” 后省略介词 “ 于 ” 。句意:(我)对这个人的话有所感触。
C. 判断句。句意: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
D. 被动句, “ 迁谪 ” 含被动。句意:这天夜里我才有被降职的感觉。
故选 B 。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 “ 夜 ” ,在夜里,名词作状语。句意: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
A.“ 栗 ” ,使 …… 战栗,使动用法。句意: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B.“ 雨 ” ,下雨,名词作动词。句意:云层黑沉沉的 , 像是要下雨。
C.“ 北 ” ,向北,名词作状语。句意: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 , 仓皇失措。
D.“ 暖 ” ,变暖,形容词作动词。句意:一会儿变暖,一会儿变凉。
故选 C 。
10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 用来表示降职或免职的说法还有 ……‘ 除 ’…… 等 ” 说法错误。 “ 除 ” 表示任命官职。
故选 C 。
参考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对这个人的话有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永和九年,岁在 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 阴 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癸丑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其中 “ 癸 ” 属于地支, “ 丑 ” 属于天干。
B .《短歌行》是古乐府诗,根据篇幅长短,还有《长歌行》。
C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如《兰亭集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如《送东阳马生序》。
D .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洛阳就是因为在洛河以北而得名。
12 .本诗结尾两句用了周公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当年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流芳于后世,曹操对他满怀敬意。
B .曹操以周公自励决心借助周公的威望,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
C .这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曹操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
D .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即期盼天下贤才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把贤者比为高空的明月,他们像明月一样光照宇内,但是可望而不可即,他内心不禁产生难以排解的忧愁。
B .诗人感谢越陌度阡远道而来的贤士们屈尊相从,既然得到贤才,在宴会上能和他们促膝谈心,感到莫大的快慰。
C .大批贤士就像南飞的鸟鹊,择木而栖,绕树三匝,终于选定归宿,到诗人这边来了,诗人对此非常欣慰,万分欣喜。
D .诗句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2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A 12 . B 13 . C 14 .( 1 )用来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
( 2 )(远方宾客)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 癸 ’ 属于地支, ‘ 丑 ’ 属于天干 ” 错, “ 癸 ” 是天干的第十位, “ 丑 ” 是地支的第二位。
故选 A 。
1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手法之用典作用的能力。
B.“ 借助周公的威望 ” 错,无稽之谈。尾句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意思是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而不是借助周公的威望。
故选 B 。
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终于选定归宿,到诗人这边来了,诗人对此非常欣慰,万分欣喜 ” 错,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意思是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诗人这里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以乌鸦绕树、 “ 何枝可依 ” 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
故选 C 。
1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
( 1 ) “ 所以 ……” ,用来 …… ; “ 游、骋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纵展,使 …… 奔驰; “ 极 ” ,穷尽; “ 信 ” ,实在。
( 2 ) “ 陌 ” ,东西向田间小路; “ 阡 ” ,南北向的小路; “ 枉 ” ,这里是 “ 枉驾 ” 的意思; “ 用 ” ,以; “ 存 ” ,问候,思念。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短歌行》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5 .指出下列划线字的注音,解释无误的一项 ( )
A .转 徙 (tú 移动 ) 迁 谪 (zhé 降职 )
B . 悯 然 (mǐn 忧郁 ) 贾 人 (jiá 商人 )
C .冷 涩 (sè 滞涩 ) 讪 讪 ( shàn 形容声音很小)
D . 虾 蟆 (há ,古地名 ) 嘲哳 (zhāozhā ,声音杂碎 )
16 .指出下列句子中 “ 向 ” 字,意思与 “ 凄凄不似向前声 ” 中 “ 向 ” 相同的一项 ( )
A .天姥连天 向 天横。
B .失 向 来之烟霞。
C . 向 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 .磨刀霍霍 向 猪羊。
17 .选出对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
A .告别友人时,心中一片茫然,江水中月影迷离,似弥漫着诗人的陶醉之情。
B .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弥散着的是诗人挥洒不去的离愁别绪。
C .情景交融,点洒出哀伤之别的幽愁怨恨像茫茫江水。
D .诗人的心情已被融化在这一片迷离的月色之中。
D 16 . B 17 . B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读音及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转徙 ” 的 “ 徙 ” 读为 “xǐ ” 。
B.“ 贾人 ” 的 “ 贾 ” 读为 “gǔ” 。
C. 讪讪:形容难为情的样子。
故选 D 。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 凄凄不似向前声 ”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向:刚才。
A. 句意: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向:朝着。
B. 句意: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向:刚才,以前。
C. 句意:假若我不干这种活,那早就困苦不堪了。向:假如,假若。
D. 句意:霍霍磨刀走向猪羊。向:走向。
故选 B 。
17 .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内容、情感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A.“ 陶醉之情 ” 错,诗句借景抒情,表达离别时的哀伤。
C.“ 怨恨 ” 错,表达的是离愁别绪。
D.“ 融化在这一片迷离的月色之中 ” 错,诗句意思为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一片凄凉之景,表达离别的哀情,以哀景衬哀情。
故选 B 。
参考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本卷还有30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彭涛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