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言文阅读
>
散文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27
更新时间:2022-10-04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祥

提及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已在民族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贬居黄州的次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生活。据陆游《入蜀记》: “自州门而东,岗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质朴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进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是当中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像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 “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来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是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东坡》一诗中: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之于豁达放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禁要为苏轼赞叹了!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诽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 ——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又一个 “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领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较,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我们想象中的东坡是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而真实的东坡只是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所以说 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竞是那么的遥远

B .文中引用《东坡》一诗是为了说明这块土地给诗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引用 此心安处是吾乡 则是为了说明苏轼豁达放旷的心胸。

C .文章结尾段点明观点。照应题目;同时言简意丰,表明每个人都应像苏轼一样,既有自己生活的土地,又有自己的思想归宿、精神家园。

D .本文再现了苏轼躬耕东坡的史实,并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 东坡 的现实价值和精神实质,表达了对苏轼田园劳作生活的理解与同情。

5 .作者在文中提到《柳子厚墓志铭》,有什么用意?请具体说明。

6 东坡 这块生命中的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散文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D    5 对比(反衬),说明柳宗元和苏轼两人在文学风格和个人心胸上的不同。

用柳子厚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所表现出的清幽冷峻来突出苏轼面对中伤、毁谤、羞辱所表现出的豁达放旷的心胸。

抒发出作者对苏轼这个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崇敬和颂扬之情。 6 生活方面, 东坡 给诗人带来了田间的收获,填饱了他 不合时宜 的肚皮。

精神方面, 东坡 使诗人从自然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思想方面, 东坡 让诗人认识到劳动的艰辛,困苦的生活也使苏轼更为成熟,成为一位思想家。

文学方面, 东坡 丰富了苏轼的诗文创作,并最终开辟了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D.“ 表达了对苏轼田园劳作生活的理解与同情 理解不当,本文再现了苏轼躬耕东坡的史实 , 一面则用现代人的目光重新审视 东坡 的现实价值和精神实质 , 字里行间含蓄地表达了对苏轼真切的理解。没有选项所说的 同情

故选 D

5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分析文章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

回答本问题,先通读全文,掌握作品联想到《柳子厚墓志铭》的内容,先找出手法,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再从文中找出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词语,分析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

本文主要写苏轼,在文章第 段中联想到了柳子厚,同样是被贬谪,面对中伤、毁谤、羞辱,苏东坡坦然处之,还用拿惯纸笔的手拿起了锄头,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但柳子厚 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 ,所以是以柳子厚没有从柳州贬谪的阴影中走出来来反衬苏轼面对中伤、毁谤、羞辱所表现出的豁达放旷的心胸,突出了苏轼形象,使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崇敬和颂扬之情。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归纳概括文本相关内容要点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通读文章,找出作品中写 东坡 这生命中的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影响的段落,然后找到对苏轼产生影响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从文章内容看, 东坡 是黄州的一片荒凉的土地,苏轼买这块土地,首先是为了填饱肚子,解决生活的困境;在东坡上的艰辛劳作,丰富了苏轼的思想,也给他带来了一定的生活乐趣,走出了士大夫被贬后绝望的心境,找到了灵魂的寄托,从而在文学上别开天地。

通读文章,找出作品中写 东坡 这生命中的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影响的段落,然后筛选对苏轼产生影响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 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 不合时宜 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概括出 生活方面, 东坡 给诗人带来了田间的收获,填饱了他 不合时宜 的肚皮

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 “‘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 概括出 精神方面, 东坡 使诗人从自然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 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 喟然释来叹:我廪何时高 ,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 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 东坡居士 ,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概括出 思想方面, 东坡 让诗人认识到劳动的艰辛,困苦的生活也使苏轼更为成熟,成为一位思想家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 —— 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 —— 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 ”“ 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概括出 文学方面, 东坡 丰富了苏轼的诗文创作,并最终开辟了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
类题推荐:
散文类
难度:
使用次数:138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散文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46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小题。(15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3.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14.文段中描写的月光是“淡淡的”,“不能朗照”,但作者却说“这恰是到了好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5.文段最后,作者说“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5分)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散文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彭涛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