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1上海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20739
2011上海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20739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1-1-1
题号
评分
一、作文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根据对以下材料的理解和体会,写一篇作文。

    有一座直冲云宵的擎天峰。众多猴子受到了登山勇士的鼓舞,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攀登擎天峰的体育竞赛,却从来没有任何一只猴子登上顶峰。

猴群中一位极有威望的长者说:“人,是宇宙之精华,是万物之主宰。尽管人有时比我们猴子爬的还低,但我们猴子永远爬不到人那样高。”众多猴子越来越相信,任何猴子都不可能登上擎天峰:“登上擎天峰肯定不行!”“我们不能再做力所不能及的蠢事了!”

    在这种舆论氛围的压力下,除了一只猴子还在坚持之外,其他的猴子开始泄气了,承认了自己的失败。最后,正是那只屡败屡战的猴子创造了奇迹,登上了擎天峰!

    其他猴子都很想知道它究竟是怎么成功的,结果它们意外地发现:这只猴子原来是个聋子!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难度:
知识点: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5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乙)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注:执笔),气倍辞前,暨(注:及)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刘勰《文心雕龙》)                                                            

(丙)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陆机《文赋》)

1.甲文作者运用了       的手法,论述了文章的价值。对个人,就是“              ;对社会,则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根据乙文文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含义是

意翻空而易奇:                     言征实而难巧:                  

3.对乙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

       B.作家登上了大山,在山上撒满了自己的情思,看到了大海,对大海充满了幻想。

C.作家一想到登山,情思里便拥有了山的风光,一来到大海,意念中又拥有了海的波涛。

       D.作家登上了大山,情思里充满着山的风光,看到了大海,意念中翻腾着海的波涛。

4.丙文作者从阅读前人的作品和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创作中经常会出现“         ”和“        ”的问题。

5.三则短文,分别论述了文章的价值、想象的作用和写作中的困难。根据你的实践,谈谈你对克服困难、写好作文的方法的认识。

难度: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8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对比     (而)声名自传于后

2.凭空运意,容易显得奇妙;而语言是实实在在的,就难以工巧了。

(或:因为文意出于想象,所以容易出色;但语言比较实在,所以不易见巧。)

3A

4.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

5.至少两点。只要有关内容或形式方面即可。

参考译文:

(甲)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乙)古人说:“身体居留在江海边上,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想象。写作的构思,它的想象往往飞向遥远的地方。所以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时,他就会想象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变面部表情时,他的眼睛似乎看见了万里之外的情景;他吟咏文章时,好像听到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眼睛闪动时,就出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不是构思所造成的么!……作家开始构思的时候,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要给抽象的意念以合乎规矩的内容,要在尚未定形的文思中刻镂形像。作家一想到登山,胸中便充满了山色;一想到观海,心里就腾涌起海景。本人的全部才力,都随着风云变幻而任意驰骋。在刚执笔时,旺盛的气势超过了文辞,等到文章写成,比起开始时却要打个对折。为什么会这样?文思凭空想象,往往设想奇特;语言实实在在,难以运用得巧妙。

(丙)我每次看到有才之士的创作,私自以为懂得了他们写作的甘苦用心。他们造句遣词,确实是变化多端的了。(不过)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言辞表述的;我自己每次作文,更是体会到其中(甘苦)的情形。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付诸实践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

2.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左传》

【注释】①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②繄(yì):句中语气词。③荐:献,这里指向神献。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虢,虞之               2虞、虢之谓也(    

2.下列加方框词用法与“师还,馆于虞”中“馆”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此独以钟,何哉          大石立千尺

B.假舟楫者,非能          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C.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吾从而

D.则聚而笑之                桴止

3.选出“以”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B.宫之奇以其族行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选出与“惟德是依”、“惟德是辅”不相同的句式结构(   

A.其虞、虢之谓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何陋之有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6.宫之奇的回答反映了他什么思想?虞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难度: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3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1)屏障(2)大概

2B A名作动,命名;名作状  在旁边。B名作动,游泳,筑舍定居。C名作状,每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名作状,成群地;动作名,响声)

3B(动词。)

4C(定语后置句,余为宾语前置句)

5.(1)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2)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6.仁政思想,推崇德行。启示:小国必须互相支援,才能免于被大国侵略和吞并;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不能疏忽大意等等。

参考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我们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一定会跟着灭亡。晋国是不可以开贪婪的先河的,敌人是不能轻视的。一次借路已经太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句话,大概说的就是虞、虢两国之间的状况吧。虞公说:我祭祀时既丰盛又洁净,神灵一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人讲感情,只依从有道德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特别的亲近,只辅助有道德的人。又说:黍稷并不温馨,只有圣明和美德是温馨的。又说:老百姓不能轻视的东西就是道德。如此看来,那么没有道德老百姓就不会和顺,神灵也不会保佑。神灵所依靠的,就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而且向神灵献上圣明和美德,神灵大概会帮助它们吧?虞公不听从,答应了晋国的使者。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会有举行腊祭的机会了。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三、填空题 (共9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

悟道诗

(宋)某尼

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1.宋人诗多重理趣,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                       

2.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踏遍”言行程广。

       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D.末句写“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诗人对于凡尘的思恋。

3.有人说,“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嗅”字最为传神,请加以评说。

难度:
知识点:词
使用次数:12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风景往往不在遥远的地方,有时就在你的身边,要善于发现。

2D(此诗不关凡尘与佛门的旨意,仅仅写出寻春悟道的体验。)

3.“嗅”字一方面写出了梅花的风神,梅花暗香浮动的特征显现了出来;另一方面,“嗅”字的动作,又传达出诗人会心的喜悦,还展现了她赏玩不已的痴迷情态。

2.

                      ,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难度:
知识点:其他
使用次数:13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文章合为时而著

本卷还有9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4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4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作文
1
7.14%
文言文阅读
2
14.28%
填空题
9
64.28%
现代文阅读
2
14.28%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1
7.14%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2
14.28%
1
7.14%
其他
8
57.14%
现代文阅读 单元测试
2
14.28%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陈叽叽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