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4上海高一下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51674
2014上海高一下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51674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4-07-02
题号
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①我一直想写一写巴赫。许多次拿起笔,又放下了。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像我当然要三缄其口了。

②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乐影响了300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无以言说,难以描述。我确实不知该怎么来写巴赫。但我又实在想写巴赫。

③这一次,鼓励自己说:试一试吧!看看你能不能走近他?

④鼓励我写下去的原因,是我偶然间看到一个资料,其实这资料早已经并不新鲜,只是我的外语太差,德语更是一窍不通。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似乎这个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我对他豁然开朗。

⑤说来很惭愧,因为见识的浅陋和闭塞,我听到的巴赫的第一支乐曲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还只是其中的片断。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因为这里面有经威廉汉姆改变而异常动听的《G弦上的咏叹调》。但这支著名的乐曲,当时勃兰登堡对它根本不屑一顾,没让他的乐队演奏,而是将这支乐曲曲谱的手稿混同在其他曲谱中一起卖掉,一共才卖了36先令。可以说,如果没有1802年德国音乐学家福尔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传记,没有1829年门德尔松重新挖掘并亲自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恐怕巴赫的音乐到现在为止还只值36个先令。   

⑥但这样说并不准确,如果没有福尔克,门德尔松,还会有别人将巴赫音乐的真实价值挖掘出来,告诉世人的。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也是不仅埋没不了,而且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这确实是音乐独具的魅力,它同出土文物不一样,出土文物只能观看,追寻,钩稽,对比,它却能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声音塑造起形象来,抖落岁月覆盖在身上的一切仆仆风尘,让人们刮目相看。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生,互成正比。

⑦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我们总爱说意义,有时意义是挺重要和必要的,意义代表着价值。

⑧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的旺盛。在我们没有发现它的时候,其实它就是这样永不停止地流着,只不过那时被树荫掩映,被杂草遮挡,被乱石覆盖,或在那高高的山顶,我们暂时看不见它罢了。

⑨大河可能会有一时的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但大河也会有一时的冰封、断流,乃至干涸。小溪不会,小溪永远只是清清地、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我们看不见它,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问题:近视、远视、弱视、色盲、白内障、瞎子,或只是俯视浪涛汹涌的大河,或只是愿意眺望飞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罢了。而小溪就在我们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脚下。它       碎石、草丛,    在丛林、山涧,      在无人能到达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

⑩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曝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它的美不在于体积而在于它渗透进永恒的心灵和岁月里,就像刻进树木内心的年轮里。它不是一杯烈酒,让你吞下去立刻就烟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烧;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11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12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13有人说巴赫伟大,称巴赫为“音乐之父”,说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伟大音乐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没受过他的滋养。贝多芬、舒曼、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雷格尔、勋伯格、萧斯塔克维奇……无数后代音乐家甚至专门创作出有关巴赫的主题音乐。音乐家们用音乐语言才有的特殊方式(按照音乐乐理体系,巴赫的德文拼音BACH在乐谱中对应的B是7,A是6,C是1,H是7,将这四个音符连缀起来就是巴赫名字的音乐专称),用他们心心相通的语汇,以他们钟情的乐器的鸣奏,向巴赫呼唤,表示着对巴赫的敬意。

14伟大而不见得都是巍巍乎,昂昂乎,如庙堂之器哉。伟大可以是高山,是江河,但伟大也同样可以是溪水。巴赫就是这样清澈的小溪水,当世事沧桑,春秋代序,高山夷为平地,江河顿失滔滔,大河更改河道,小溪却一如既往,依然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

15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

16听巴赫的音乐,你的眼前永远流淌着这样静谧安详、清澈见底的小溪水。

17在宁静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乐(那些弥撒曲和管风琴曲),是孔雀石一样蓝色夜空下的尖顶教堂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是教堂旁不远的地方流淌着这样的小溪水,九曲回肠,长袖舒卷,蜿蜒地流着,流向夜的深处,溪水上面跳跃着教堂寂静而瘦长的影子,跳跃着月光银色的光点……

18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巴赫的音乐(那些康塔塔和圣母赞歌),是无边的原野,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暖暖的地气在氤氲地袅袅上升,一群云一样飘逸的白羊,连接着遥远的地平线。从朦朦胧胧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却带来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

1.第①节中“三缄其口”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第①节中引用爱因斯坦的话作用何在?(2分)

内容上:                    结构上:                          

3.第⑥节的划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4分)

4.第⑨节结尾句的空格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2分)

A.隐没  行走   穿过                  B.穿过   隐没  行走   

C.行走  隐没   穿过                  D.隐没   穿过  行走

5.根据文意,概括小溪的性格和品格有哪些?(3分)

6.贝多芬曾经这样评价巴赫,“他不是小溪,是大海。”而本文作者却用“小溪”来称呼巴赫,你认为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述。(4分)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0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对巴赫(1分)保持沉默(1分) 或 不评论(1分)巴赫(1分)。

2.内容上:表明对于巴赫我们只能崇敬而无法评论。 结构上:为下文谈巴赫作铺垫 或 引出下文对巴赫性格品格的介绍。(1点1分)

3.比喻 比拟 或 拟人(各1分)  有价值的音乐(1分)历久弥新的特点。(1分)

4.B(2分)

5.①有旺盛的生命力。②不受外界影响,永远流淌。 ③拥有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和旷日持久的美。(1点2分,2点3分)

6.不矛盾(1分)贝多芬指的是巴赫音乐所取得的成就巨大。而作者用“小溪”是形象说明巴赫音乐和其性格的独特魅力。(2分)两者的指向不同,因此不矛盾。(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由第①节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可以推断“三缄其口”文中含义是对巴赫保持沉默或不评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文章开头语句一般有以下几个作用:总领全文,首尾呼应,为下文做铺垫,激发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等。结合全文可知,第①节中爱因斯坦的话即为下文谈巴赫作铺垫,引出下文对巴赫性格的介绍。也表示对巴赫只能崇敬而无法评论。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是比喻,“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是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价值的音乐只会历久弥新,永不会消失,被人们淡忘;语言形象,更令人深思。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了同义词和近义词辨析知识点。结合语境“它       碎石、草丛,    在丛林、山涧,      在无人能到达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分析可知,“穿过”的只能是“碎石、草丛”,也只能“隐没”在“丛林、山涧”中,“行走”在“无人能到达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

试题分析:该题一定不要离开原文语境。根据文意,小溪的性格和品格可从以下语句中提取“小溪不会,小溪永远只是清清地、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我们看不见它,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问题”即旺盛的生命力;“小溪水九曲回肠,长袖舒卷,蜿蜒地流着,流向夜的深处,溪水上面跳跃着教堂寂静而瘦长的影子,跳跃着月光银色的光点……”即不受外界影响;“从朦朦胧胧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却带来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即稳定、匀称、安详、恬静的美等。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结合原文可知,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只是两人赞美的角度不同而已。贝多芬指的是巴赫音乐所取得的成就巨大。而作者用“小溪”是形象说明巴赫音乐和其性格的独特魅力。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①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②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③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④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⑤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⑥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⑦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⑧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象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⑨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⑩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11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藉。

12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14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渡流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7.作者在第④段中叙写了古镇石板的          。(1分)

8.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是(3分)

                    ②                  

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 

A.作品以“石板”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显得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B.第①段总写河下镇古色古香的风貌,由面及点,引入对石板的描述。

C.第①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以青灰色的镇子来衬托石板的古老。

D.第⑨段提到皇帝的辇乘曾经过古镇,揭示了石板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原因。

E.第11段的第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笔触从历史转向现实。

F.本文将叙述、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语言舒缓流畅、娓娓道来,读来清新自然。

10.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2分)

 ①小镇的经济繁荣  ②               ③               

11.纵观全文,简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4分)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7.来源或由来(1分)

8.①首尾呼应 (1分) ②渲染气氛,(1分)引发思古幽情 或 为下文回忆从前做铺垫(1分)

9.C  D (4分)

10.②小镇的文脉深厚      ③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  (1点1分)

11.①对悠久历史的赞叹。   ②对物是人非的惆怅。    ③对美好未来的憧憬。(1点2分,2点4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从第④段内容“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可知主要叙写了古镇石板的由来。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从开头的“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到结尾的“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可知符合首尾呼应,渲染气氛,为下文回忆从前做铺垫等。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结合语境分析,“C中第①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错误;“D中皇帝的辇乘曾经过古镇,揭示了石板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原因”错误;均是对文意的曲解。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本文标题“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包含多种内涵,关键是紧扣“从前”两字去思考。可知既有从前小镇的经济繁荣,也有小镇的文脉深厚和历史人物辈出等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纵观全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从关键句去体会,如“石板也全都湿渡流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即赞叹小镇的悠久历史;“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惆怅小镇的物是人非;从结尾句“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可知憧憬着小镇的美好未来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言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③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有年:丰收年     ②忭(biàn):高兴、喜欢    ③伊:发语词,无意义    ④太空:宇宙    ⑤冥冥:形容高远、深远

12.文章第①段列举了历史上的一些“记喜”的事件,有何作用?(2分)

13.文章第②自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14.本文集中体现了苏轼             的思想情感 。(2分)

难度: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5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2.运用类比的手法,强调(1分)对春雨到来的极大喜悦之情。(1分)

13.运用排比的手法,(1分)强调春雨到来后,人们的喜悦之情。(1分)

14.关心人民疾苦 或 与民同乐 (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结合文章第①段列举的历史上一些“记喜”事件,如“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可知在与“亭以雨名,志喜也”的比较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突出了对春雨到来后的极大喜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文中“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和“忧者以喜,病者以愈,吾亭适成”,从几个人物分别表达均运用了排比句式,突出春雨到来后的人们喜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篇文章善于立意,巧于布局,很有特色。在官府之内修建亭子,作为官吏们“休息之所”,本与老百姓毫无关系;但作者却把它写得与百姓“忧”“喜”相关,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与百姓同忧患、共欢乐的思想感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作者在第一段先总说“亭以雨名,志喜也。”在第二段,先写建“亭”,再写旱后“喜雨”,并把“喜雨”与“亭成”联系起来。在第三段,再进一步写自己能“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这样就把自己的忧乐与百姓的忧乐联系在一起了。最后一段以歌词颂雨之功,并且不归功于太守,不归功于天子,不归功于造物,不归功于太空,语虽幽默成趣,但把“喜”字写透了,而且观点科学可贵。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四窗,垣墙周庭,以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②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③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④余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5.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①顾视    ②辟    ③当    ④迨    ⑤牖     ⑥既    ⑦凭    ⑧制

16.翻译文中划线句子:(5分)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7.下列加点词用法不一样的一句是:(         ) (2分)

A. 墙周庭          B. 可怜焦土      C. 借书架        D. 草木行列

18.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由记轩入笔,由轩及人,行文中始终渗透着一种家世之痛以及作者和亲人的深厚情感。

B.文章首段先描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小、破、旧、暗”的特点,接着又转入描写修葺后焕然一新的局面,令人印象深刻。

C.文章第②段在通过“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两个细节写出分家后的凌乱场面,流露出作者对家族衰败的哀痛。

D.全文语言朴素自然,境界开阔,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平静而不露声色地叙写往事,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度:
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16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5.①顾视:环视、环顾、向四周看、四下看  ②辟:开、设、设置  ③当:抵当、挡着  ④迨:等到、到   ⑤牖:窗、窗户  ⑥已经 在…以后   ⑦靠着  ⑧制:格局、样式、样子、格式

16.①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三五、省谓、斑驳、风移影动)

②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凡、得、不焚、殆)

17.C        

18.D

【解析】

15.

试题分析: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①“三五”“斑驳”“珊珊”;②“”“四遭”“”。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本题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用为动词。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分析可知,垣,名词活用作动词,修筑;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形容词“满”处在谓语位置,用作动词:装满;行列,名词作动词,排成行列。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结合语境分析可知,D.“境界开阔”错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句默写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默写:(5分)【任选5空,超出5空,按前5空评分】

1. 老吾老,              ;幼吾幼,             

2. 两岸青山相对出,                        

3.                       ,轻舟已过万重山。

4.               ,不如退而结网。

5. 笼天地于形内,                    

6. 露从今夜白,                    

难度:
知识点:名句默写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0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以及人之老   以及人之幼    2、孤帆一片日边来   3、两岸猿声啼不住  4、临渊羡鱼       5、挫万物于笔端   6、月是故乡明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的默写识记。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作家和作品要对应,不出现常识性错误。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猿”“渊”“羡”“挫”等。每句1分,句中出现错字、别字、漏字、添字等情况,该空不给分。学生对于常见名句名篇的准确背诵和规范书写能力,平时要夯实基本功。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四、填空题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2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7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5
71.42%
容易
2
28.57%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2
28.57%
文言文阅读
2
28.57%
名句默写
1
14.28%
填空题
1
14.28%
作文
1
14.28%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2
28.57%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1
14.28%
散文类
1
14.28%
名句默写 单元测试
1
14.28%
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单元测试
1
14.28%
命题作文
1
14.28%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