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6北京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中考真题81004
2016北京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中考真题81004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16-03-09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10月30日,2015海峡两岸汉字节在厦门开幕。汉字节系列活动将从30日起至12月31日在厦门、台北等两岸城市同步举行,活动包括海峡两岸名家书法展、汉字名家讲坛、书道表演进校园、两岸青少年书法赛、年度汉字评选、年度汉字揭晓记者会暨笔会等内容。诗人郑愁予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  suǐ  。希望通过这个活动的主办,让两岸更多的民众更加认识、了解汉字,更加热爱中华文化。”

先生所言极是,传承中华文化须  yú  离不开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一直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自源性文字。时至今日,随着不同文明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的各种文字,只有汉字能够传承五千载。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丰富的纪录,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汉字起源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余种。它们整齐规范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仓 jié   造字”只是传说,但若说他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还是可信的。

汉字“六书”

“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义),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简单说,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用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或者在象形字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会意就是画两个字(或象形符号),结合起来显示一个新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字,一个声符,一个意符,合成一个新义。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方法,不是造字方法。

汉字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形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了。

文字纵横

文字

时期

数量

字体

状态

中国汉字

公元前3000年

约4500个(甲骨文)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

全世界至今有16亿人使用

希腊字母

公元前750年

24个大写字母

 

至今仍在使用

玛雅文符号

公元前2500年

约270个

几何体 头字体

消失了500多年

巴比伦楔形文字

公元前3200年

640个基本字

刻符、岩画、文字画、图画字

消失了2100年

埃及圣书字

公元前3000年

2000多个符号

碑铭体、僧侣体

大众体

消失了500多年

古印度哈拉巴文字

公元前2300年

500个符号

印章文字

消失了3800年

1.依序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A.髓  庾  颉      B.髓   臾   颉

C.隋  臾   颉      D.髓  臾   诘

2.依据材料一,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出现在商朝,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B.“六书”中的汉字造字法共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C.“刀”是象形字,“刃”是指事字。

D.“从”是会意字,“忍”是形声字。

3.依据“文字纵横”表格材料,概括汉字的特点。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7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B

2.A

3.中国汉字数量最大,传承5000年以上或延续时间最长(历史悠久),使用人口最多。

【解析】

1.本题考查了结合拼音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考生要培养正确书写汉字字形的意识,要养成积累汉字字形的习惯。汉字字形辨析题的类别和解答技巧对于考生备考应试是很重要的,要想在高考中不丢分,就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多读多练。分析可知,三词正确书写为精髓、须臾、仓颉。

2.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它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注意各种造字法的常用字积累。

3.“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出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这种题型一般是提供一个或多个图表,然后设计一至两个题目,或者是描述某种情况,或者是得出一个结论,或者是提出一条建议等。对图表考生要认真观察,找出图表中所含的信息: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提取信息要全面而准确。

2.

材料二

甲骨文基本上是方形的。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商周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构字笔画相当完善的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写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之意。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

(节选自魏一平《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32期)

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隶书、楷书三者对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各有不同的贡献。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篆书依然是正体字。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汉字字体发展到楷书,便不再向前演进了,就构字笔画来说,楷书汉字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完善的程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而沿用至今。

5.依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商周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唐代,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书法。

D.干禄字楷书明代称“台阁体”,清代称“馆阁体”,端庄秀丽,而且形式丰富,体现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2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C

5.D

【解析】

4.

试题分析:结合原文可知,“秦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

5.

试题分析:结合原文可知,“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之意。”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材料三

汉字之恋

王蒙

中国文化的首要特色是什么?我以为中国文化是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它的形象性、体系性世无其匹。它强调整体,强调根本,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与通达。它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走向与中华儿女们的命运。

1994年,我在纽约华美协进社演讲,一位当地的听众问:“为什么华人都那么爱中国呢?”我回答:“第一,我们都爱吃中国的饭菜;第二,我们都爱汉字写的唐诗宋词。”

我的意思是唐诗宋词是汉字的范本,它们的整齐性、音乐性、形象性、全面的符号性、对称或对偶性、字本位的演进性质,都令人神往乃至痴迷。

我们永远无法用“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替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不,拼音文字与汉字书写起来,印刷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年轻的时候并不这样想,那时候我很激进,相信汉字影响了识字的普及、造成了长期的封建专制的说法。

但是现在,汉字已经完全征服了我。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微妙、那样的丰富、那样的方便、那样的厚重,字重心长,多彩多姿。无怪乎古人说它的诞生使得“天雨粟、鬼夜哭”。它是鬼斧神工、惊天动地的伟大创造。它现在已经完全解决了电脑输入的问题,它同样完全可以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需要。

而且,它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是牵肠挂肚、凝聚团结的象征。如果没有汉字,中国也许早不知分裂成多少块了呢。一行方块字,双泪落君前,这是中华学子的共同体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汉字在,中华在,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向心力便在。

还有书写。我最近得到一本《初期白话诗稿》,是当年刘半农编辑的,内收李大钊、沈尹默、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白话诗影印手稿,令人爱不释手。说实话,这样的书我们看的不是诗句而是书写。

李大钊的字浑厚大气,沈尹默的字深沉中显出潇洒,胡适的字比较书卷气,陈独秀的字极富才华,而鲁迅收在此处的字则显出一种稚拙。太有趣了。

亲爱的读者,学会辨识、阅读、书写与欣赏我们的汉字吧,因为这样会其乐无穷,其妙不已。做一个热爱汉字、敬重汉字、保护汉字的正确性与美妙性的中华学子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谈得上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明。

(选自《人民文摘》2015年第3期)

6.作者为什么说中国文化的首要特色是汉字文化?请结合文本回答。

7.填空。王之涣的              是一首五言绝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后两句是                         

8.“材料二”、“材料三”中的成语,与“龙飞凤舞”结构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日积月累      B.精气神      C.惊天动地       D.一气呵成

难度: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9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6.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它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走向与中国人的命运,汉字的形象性、体系性无有其匹;

唐诗宋词是汉字的范本,其整齐性、音乐性、形象性,全面的符号性、对称或对偶性、字本位的演进性质都令人神往乃至痴迷;

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表达效果,汉字是美丽的、微妙的、丰富的、方便的、厚重的。

汉字跟上了信息时代的步伐,汉字是中华学子的共同体验,汉字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向心力的象征。

读写用及欣赏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享受。

7.《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D

【解析】

6.“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

7.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知识,平时要注意积累,且重点识记课本中出现的文学经典名著、名家名作。本题考查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8.成语大多为四个字,其组合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二二式组合,如“开门/见山”“一知/半解”等。看成语是什么样的组合方式,或者说是什么样的结构类型,要根据每一个成语的意义而定。分析把握成语的结构类型,发掘其规律性特点,大大有助于我们读准成语,确切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同时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除了常见的二二式类型,还有一三式类型和三一式类型。一三式类型多于三一式类型。这两种组合方式的成语若按二二式类型去读,其意义就会令人费解。就是说,成语的意义决定了一三式和三一式两种读法。如成语“恒河沙数”,中心词是“数”,意思是像恒河沙的数量那样,多得无法计算,所以应读作“恒河沙/数”;若读作“恒河/沙数”,则无法解释了。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是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子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秃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本文选自1983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9.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线字字音全对的一项

A.倔(jiàng)     采(jié)      狭(ài)       然泪下(shān)

B.吸(shǔn)      苍(jìng)     藤(wàn)     震心灵(shè)

C.累(lěi)       侵(xī)       驾(yù)       艰难困(è)

D.身(xī)        贫(jí)       一(zú)       黑黝(yǒu)

10.下列对作品内容及表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中,作者赞美了无名野草“生命本能”的尊贵。这里的“本能”是指野草自己生长根须,自己寻找石缝。

B.第段主体为议论,用假设推理的方法对“石缝生命”的意义进行逻辑推理论证。

C.作者选材宏大,巧妙地把“生长”与“生命力”、“环境”与“生命力”联系在一起,开掘出深刻的主题。

D.本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描写、抒情、议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1.(1)第段中,作者从“蒲公英”的生长中感悟到生命“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这句话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第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试作简析。

12.分析本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13.作者在第段中说“石缝间的生命”是美学的。品赏全文,你认为“石缝间的生命”美在哪里。

14.结合全文,指出“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为什么使作者“感动得潸然泪下”?开头段与结尾段行文有何特点?首尾如此行文有何作用?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41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9.B

10.C

11.(1)同是蒲公英,在田野里生长茁壮,根须被人们挖去做野菜;而在石缝里显得坚韧苍老,没有光泽,为登山人作可靠的抓手。

(2)结构上,从写小草小花过渡到写松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以小花小草衬托松柏惊人的生命力。

12.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自然段)写石缝生命的出现;第二部分(--自然段)描写石缝间顽强生长的野草、山花、松柏的情状,赞颂并揭示石缝生命的意义;第三部分(自然段)进一步抒情、议论,阐发石缝生命精神的意义,并希望人们在厄境中能发扬这种精神,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变得神奇辉煌。(其它分法言之成理亦可)

13.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在艰苦环境里蓬勃生长的外在美;与险恶环境拼搏斗争求得生存的内在美;使世界变得神奇辉煌的创造美。

14.石缝间的野草、山花和松柏在恶劣的环境里,顽强拼搏,茁壮生长,体现出它们倔强的性格和不可遏制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被感动得潸然泪下。本文用独句段开头,有制造悬念、提示主题的作用;结尾也是一个独句段,起总括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这两个段落,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在中心表达上前启后结,这样行文,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突出中心。

【解析】

9.本题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

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善用排除法和认定法。如果按题目的要求直接可以认定的答案应该是最有把握的答案。字音考题看似简单,其实暗藏杀机,特别是对说普通话有缺陷的方言区考生,一定注意平时学习中的正确识读。分析可知,A. xié、B.xí、C.栖 qī

【小题2】作品中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要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领会和把握的前提下,领悟文章所表达的言外之意。分析可知,C.本篇“作者选材宏大”错,应是“以小见大”。

10.语言的品味赏析,包括含义理解、作用分析、语言技巧和手法的赏析。品味语言要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品味语言,还要挖掘语言中的潜台词;品味语言,还要注意字句凝练,称谓变化,注意个性化的语言等。“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求能够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去分析语句的深刻含意。“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求能够分析这类语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1.把握思路分析结构的前提是弄清文章主题,划分语段层次。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1)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2)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如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3)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12.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作品形象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作品形象,因为情节是作品形象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作品形象怎样做事。要了解作品形象,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所以,分析文学作品的情节也是我们分析作品形象的一把钥匙。分析可知,“石缝间的生命”美在艰苦环境里蓬勃生长的外在美,与险恶环境拼搏斗争求得生存的内在美等。

13.散文开头、结尾的作用有①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②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

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xuàn流泪)然。

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旧:指明朝。中涓:太监。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此年明亡。黄冠:代指道士。方士:古代称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太华之山:华山。雷首之山:首阳山。揖让:作揖和谦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汾:汾水。绵上之山:绵山。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结庐于西峰之左               能够

B.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           交往

C.不隶于宫之籍                   观看

D.之茫茫                         距离

1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范君知其必西奔              为之奈何

B.介子推从晋公子              师道不传也久矣

C.若揖让其间                  飘飘如遗世独立

D.乃东宫不知之                苟非吾之

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从京都(指北京)徒步行走到华山当道士

B.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

当李自成挟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时

C.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

(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挨饿的地方

D.既反国而隐焉

反叛晋国之后,介子推就隐居在这里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19.填空。

(1)与介子推有关的节日叫            。

(2)顾炎武,又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他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           。”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同属“记”,但本文重在抒情,而《游褒》重在议论。《游褒禅山记》中写道“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可以无悔矣。”

20.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山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难度:
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18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5.C

16.C

17.D

18.这又是范君有此志向而不得实现的呀。以后登这山的君子,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19.寒食节(答清明节也可) 匹夫有责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20.一是为了说明范养民具有与伯夷叔齐相似的节操;二是通过介子推的功成身退而引出范养民现在的“有志而不遂”,黄冠而隐,从而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惋惜。

【解析】

15.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C.观:寺庙。

16.本题考查了“之”“且”“乎”“所”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A.用作副词,将,将要;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所+动词的所字结构;C.在,然。

17.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分析可知,D.译为,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

18.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文言特殊

句式进行重点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分析可知,(1)“所有志”“不遂”;(2)“君子登斯山者”(定语后置句);无通勿。

19.这是一道文化常识题。本题考查了文学、文化常识知识,平时要注意课堂内外古代汉语知识的积累,且重点识记课本中出现的文学经典名著、名家名作,养成多读、多记、多理解的习惯。寒食节是汉民族纪念介子推的一个感恩的节日。它的深层内蕴是让人们崇尚忠贞高洁,懂得自尊、自责、悔过与感恩。

20.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参考译文】

前朝太监范养民君,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徒步走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能够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且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不是方士之流的人。

(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

当李自成挟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将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将要对太子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不知去了哪里,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田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当地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有的人资助他材料,就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挨饿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在那儿拱手谦让,(伯夷、叔齐)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效的人呀。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重耳出逃,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志而不得实现的呀。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距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我与范君(只有)彼此垂泪!

我写了这篇记,在华山中留下。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四、语言表达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4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9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9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2
22.22%
现代文阅读
2
22.22%
文言文阅读
1
11.11%
语言表达
2
22.22%
作文
2
22.22%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2
22.22%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11.11%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11.11%
散文类
1
11.11%
语法
1
11.11%
先秦诸子百家
1
11.11%
小作文
1
11.11%
材料作文
1
11.11%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张英爱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