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17贵州高一上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期中考试96606
2017贵州高一上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期中考试96606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17-02-14
题号
评分
一、选择题 (共4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百ɡě     liào    徨(pánɡ    chànɡ

B.方qiú          fēi     xìnɡ

C.浪è      zǎo     ɡāo     shuò

D诚(qián)   忸      suì     

难度:
知识点:字音
使用次数:174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从选项考查的字来看,大都为多音字、形近字和方言偏僻字,可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着词语意思分析判断。A项,寥,属于音误,应读liáoC.溯,属于形近字误读,应读D项,箕,属于音调全无的错误,应读。所以选B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解答字音类题目,要了解字音题的考查类型,字音题一般有三种考查类型:音误、调误、音调全误。考生要根据平时的字音积累,根据字词的词性来判断字音的正确读法,尤其是要注意一些常见的生僻字的读音,例如本题主要考查生僻字和形近字的辨析能力。例如属于形近字误读;箕,属于生僻字的方言误读。

2.

2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 /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B.那河畔的金柳 / 是夕阳中的新娘

C.揉碎在浮藻间 /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D.软泥上的青荇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难度:
知识点:修辞格
使用次数:12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能力。可根据常见的修辞手法类型及用法,结合着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D项是拟人,其他三项是比喻。所以选D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常见的修辞手法类型及作用: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例如本题选项D可根据“招摇”一词判断出该句为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它三项可从本体和喻体及比喻词等方面加以分析判断。

3.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惨目的伟大呵!

B.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C.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D.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难度:
知识点:成语(熟语)
使用次数:14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惊心惨目”应为“惊心动魄”。“惊心惨目”意为:眼见之后内心震动,感到悲惨。“惊心动魄”意为: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所以选A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例如本题A项“惊心惨目就属于不合语境的错误。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船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的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能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4.对文中饲养一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资本家将包身工不当人看待,揭露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的罪行。

B.资本家将包身工只当作会说话的牲口,揭露包身工制度下的包身工们的悲惨生活状况。

C.资本家将包身工只当作会说话的牲口,役使他们以牟取暴利。

D.虽然资本家将包身工不当人看待,但墨鸭的比喻也说明包身工只有依靠资本家的剥削才能生存。

5.选出对本段文字所采用的议论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A.通过类比说理,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B.通过类比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C.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D.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6.下面关于这段文字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猪猡一般”“泥土一般”“血肉造成的机器”是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待遇之差、地位之低下和苦役般的繁重劳动。

B.作者用她们劳动的付出的巨大与“猪猡一般”“泥土一般”血肉造成的机器”的生活待遇放在一起对比,是对比手法,使之形成巨大的反差。

C.“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是排比、比喻、反复兼用,形象鲜明地概述了包身工全部的遭遇:劳动强度大,生活质量差,任人践踏,非人的生活。

D.这段文字多种修辞交替运用,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日本纱厂剥削中国工人的愤慨,对包身工不幸遭遇的同情。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20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C

5A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饲养”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用去同辨异法,找出饲养一词的基本意义。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入手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例如本题选项C可根据第二段的内容,结合着第一段进行分析判断。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并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里通过类比,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所以选A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例如本题,作者将船户养墨鸭捕鱼与饲养小姑娘进行类比,以此来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日本纱厂剥削中国工人的愤慨”不准确,应是“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慨”。所以选D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例如本题选项D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7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完成后面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下列关于这篇新闻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此可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B. 本新闻的叙述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进行参观。

C. 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及时敏锐地捕捉最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作者作为一名敏感记者,却去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已经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

D.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最可怕”等词是作者用的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作者认为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才能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E.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意义,二战已经结束十几年了,过去的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却“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也许“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人们应该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历史,不要使悲剧重演,这正是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集中营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嬉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篇特写之所以能够征服读者,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事实,还在于它写出了情绪。请分析本文作者是如何表现情绪的多层次变化的?

4)、课文第⑥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难度: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9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CD

2)①在内容上,作者描绘了一幅和平优美的景象,目的是和当年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现纳粹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沉思考。②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③在写法上,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能够更好地深化文章的主题。

3)①参观者从最初默默匆匆地走过到步履沉重,他们呆望着毒气室和焚尸炉,浑身发抖,毛骨悚然,进而惊叫不忍卒睹憋得喘不上气,变得跌跌撞撞,以至相互恳求地对望,认为够了;②这些情绪的变化富有层次,而且极其强烈。但是作者的描写极为克制,几乎是不动声色。③正是这些情绪的变化,形成了巨大的欣赏反差,让读者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参观者所经历的情绪体验。

4)①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的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② “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早就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③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蕴涵了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了文章主题,深刻揭露了纳粹的罪恶。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新闻内容和写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然后再仔细辨识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C项,“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已经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理解错误,这个题目并不违背新闻原则。D项,“作者认为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才能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说法在文中无依据。所以选CD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解答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多项选择题,首先要了解5个选项涉及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细节、性格特点以及传文的主要内容。解答此题,宜将5个选项的分析和概括分别与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比照作答。要牢记解答要领:材料事迹内容符,概括分析不虚无。品质精神有升华,情感褒贬显意图。例如选项C的表述就属于对写作意图的误解,因此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选项D的表述属于于文无据的错误。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新闻结尾的特点与作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名篇新闻的结尾处却写现在集中营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嬉戏显示了现在人们生活的美好从手法看是对比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新闻的结尾有哪些常见方式?作用各是什么?提示:结尾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常见的结尾方式有卒章见义式、展望式、补充式、含蓄蕴藉式等。作用分别是:卒章见义点明主题;展望前景阐明意义;拾遗补缺增加信息;托物寄情令人回味。例如本题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感知新闻内容,然后从文本中筛选能体现作者表现情绪变化的重要语句,然后分条概括作答。例如,呆望”“浑身发抖,毛骨悚然,进而惊叫不忍卒睹憋得喘不上气,变得跌跌撞撞,以至相互恳求地对望,认为够了等词句就体现出了作者表现情绪的特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信息的辨别、挑选和对信息进行转换、组合、概括的过程。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确定筛选整合标准。认真分析题干要求,明确筛选、整合信息的标准,即要求筛选、整合文章的哪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是有关情节的还是人物的,是有关情感的还是有关结构的等等。例如本题,考生组织答案时,不仅要答出作者是如何表现情绪变化的内容,还要答出这种情形的变化有何妙处。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这两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结合着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答。例如本题,奥斯维辛的历史惨剧,参观者的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新闻的特点等方面都是考生要参考答题要点。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创作意图,是深层阅读和探究阅读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新闻类文本阅读中,作者对文本内容、手法、情节、主题等安排都是出于自己的创作需要,而主题的表达又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关。因此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否有利于促进主题的进一步表达等。例如本题,考生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具体感知,结合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从多个角度分析作答。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6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1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10
90.90%
基础
1
9.09%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选择题
4
36.36%
现代文阅读
1
9.09%
文言文阅读
1
9.09%
语言表达
3
27.27%
填空题
1
9.09%
作文
1
9.09%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字音
1
9.09%
修辞格
1
9.09%
成语(熟语)
1
9.09%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9.09%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9.09%
历史事件类
1
9.09%
1
9.09%
其他
1
9.09%
压缩语段
1
9.09%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
9.09%
材料作文
1
9.09%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