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阅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95
更新时间:2017-02-14
纠错
1.

7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完成后面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下列关于这篇新闻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此可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B. 本新闻的叙述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进行参观。

C. 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及时敏锐地捕捉最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作者作为一名敏感记者,却去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已经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

D.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最可怕”等词是作者用的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作者认为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才能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E.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意义,二战已经结束十几年了,过去的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却“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也许“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人们应该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历史,不要使悲剧重演,这正是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集中营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嬉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篇特写之所以能够征服读者,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事实,还在于它写出了情绪。请分析本文作者是如何表现情绪的多层次变化的?

4)、课文第⑥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CD

2)①在内容上,作者描绘了一幅和平优美的景象,目的是和当年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现纳粹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沉思考。②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③在写法上,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能够更好地深化文章的主题。

3)①参观者从最初默默匆匆地走过到步履沉重,他们呆望着毒气室和焚尸炉,浑身发抖,毛骨悚然,进而惊叫不忍卒睹憋得喘不上气,变得跌跌撞撞,以至相互恳求地对望,认为够了;②这些情绪的变化富有层次,而且极其强烈。但是作者的描写极为克制,几乎是不动声色。③正是这些情绪的变化,形成了巨大的欣赏反差,让读者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参观者所经历的情绪体验。

4)①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的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② “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早就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③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蕴涵了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了文章主题,深刻揭露了纳粹的罪恶。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新闻内容和写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然后再仔细辨识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C项,“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已经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理解错误,这个题目并不违背新闻原则。D项,“作者认为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才能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说法在文中无依据。所以选CD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解答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多项选择题,首先要了解5个选项涉及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细节、性格特点以及传文的主要内容。解答此题,宜将5个选项的分析和概括分别与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比照作答。要牢记解答要领:材料事迹内容符,概括分析不虚无。品质精神有升华,情感褒贬显意图。例如选项C的表述就属于对写作意图的误解,因此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选项D的表述属于于文无据的错误。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新闻结尾的特点与作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名篇新闻的结尾处却写现在集中营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嬉戏显示了现在人们生活的美好从手法看是对比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新闻的结尾有哪些常见方式?作用各是什么?提示:结尾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常见的结尾方式有卒章见义式、展望式、补充式、含蓄蕴藉式等。作用分别是:卒章见义点明主题;展望前景阐明意义;拾遗补缺增加信息;托物寄情令人回味。例如本题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感知新闻内容,然后从文本中筛选能体现作者表现情绪变化的重要语句,然后分条概括作答。例如,呆望”“浑身发抖,毛骨悚然,进而惊叫不忍卒睹憋得喘不上气,变得跌跌撞撞,以至相互恳求地对望,认为够了等词句就体现出了作者表现情绪的特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信息的辨别、挑选和对信息进行转换、组合、概括的过程。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确定筛选整合标准。认真分析题干要求,明确筛选、整合信息的标准,即要求筛选、整合文章的哪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是有关情节的还是人物的,是有关情感的还是有关结构的等等。例如本题,考生组织答案时,不仅要答出作者是如何表现情绪变化的内容,还要答出这种情形的变化有何妙处。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这两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结合着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答。例如本题,奥斯维辛的历史惨剧,参观者的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新闻的特点等方面都是考生要参考答题要点。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创作意图,是深层阅读和探究阅读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新闻类文本阅读中,作者对文本内容、手法、情节、主题等安排都是出于自己的创作需要,而主题的表达又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关。因此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否有利于促进主题的进一步表达等。例如本题,考生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具体感知,结合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从多个角度分析作答。

=
类题推荐:
实用类文本阅读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