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20高中语文高考模拟105297
2020高中语文高考模拟105297
高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20-08-08
题号
评分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增强,环境伦理不断扩展着道德关怀对象,从生命体到地球生态圈,再到暂无生命迹象的外太空,这本身便使环境伦理研究视域得到延伸。在荒野语境下,将地球荒野地所定义的荒野概念,扩展至距离地球居住区更遥远的外太空,从而构建起太空荒野的概念。这种将地球荒野观投射至太空荒野观的建构,或许是处理太空开发伦理问题值得借鉴的路径探究方式。

1755年,塞缪尔·约翰逊在《英语辞典》中将荒野定义为一片荒漠,一块孤立和未开化之地。这一定义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英美视作标准。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的《荒野法案》将荒野定义为荒野与那些人类影响起支配地位的地区相比,被认为是一个地球和它的生命群落不受人类约束的地区,在这里人类自身是一个不再停留的访客。如今,词典中将荒野定性为未耕作的或者未开发的空间,并从地球上的土地、海洋延伸到太空。在人类对太空探索和开发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太空开发的伦理问题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公地悲剧可能在太空开发中重演。太空中的很多资源与地球上的公地资源一样,同时被多个拥有者持有对其的使用权,而对于每一个使用权持有者而言,却没有阻止他人使用的权利。这可能会导致即使人们知道公共资源由于过度使用必将造成资源的枯竭,但人们会抱着私心进行竞争性过度开发,从而导致资源枯竭。

其二,当前,太空不仅是科学探索的领域,还是一个关于资源掌控及利益争夺的战场。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甚至垄断了先进的空间科学技术,在开发太空的进程中具有优先性和主导权。但是,对于太空技术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关于先到先得的太空开发分配方式是否应该受制于国际太空正义规范的探讨存在必要性。此外,先期太空开发者遗留下的太空垃圾有撞击其他航天器的风险,增大了后期其他国家太空探索的难度。发达国家在自身发展后,可能将太空污染的不良后果均摊甚至直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太空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为了对太空探索的伦理问题有解决的方法,我们可以赋予太空一个道德主体的地位。太空环境是宝贵的,它为人类提供了几乎无限的空间,供人类探索开发。地球荒野和太空荒野都充满活力,会在生命的智慧中显现出来。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在太空中,我们都可以用伦理道德的概念框架来约束我们的行动。人与地球环境和人与太空环境间的关系存在相似性,人不仅要尊重地球环境,也要把道德关怀的目标延伸到太空中——不仅要利用它丰富的资源,还要保护好它自身美的存在。

(摘编自吕莎《环境伦理视域下的太空荒野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伦理研究的领域延伸到太空荒野,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关。

B.人们对荒野的认识一再变化,先是荒野地,后扩大为不受人类支配之地,甚至太空。

C.太空资源属于公地资源,拥有使用权的人多,这就会导致过度开发,最终资源枯竭。

D.太空荒野观把太空看作道德主体,从环境伦理角度提出了处理太空开发问题的方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在道德关怀对象不断扩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太空荒野观的设想。

B.文章从两方面详细分析了太空开发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C.文章以人与地球环境和人与太空环境的相似性为前提,论证建立太空荒野观的可能。

D.文章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证了开发太空行为需用伦理约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从地球荒野观中总结出的环境伦理经验,太空开发带来的伦理问题可迎刃而解。

B.对荒野来讲,无论它的定义如何变化,人类永远都只能是在那里短暂停留的访客。

C.发达国家掌握着太空开发主导权,制造了太空垃圾,这不符合国际太空正义规范。

D.开发太空要有公德心,利用丰富的太空资源时要遵守环境伦理,保护好太空环境。

难度: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8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C

解析:C.“太空资源属于公地资源扩大范围,原文第三段为太空中的很多资源与地球上的公地资源一样,同时被多个拥有者持有对其的使用权

2.B

解析:B.“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于文无据。

3.D

解析:A.“太空开发带来的伦理问题可迎刃而解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一段为或许是处理太空开发伦理问题值得借鉴的路径探究方式B.“人类永远都只能是在那里短暂停留的访客错,原文第二段为在这里人类自身是一个不再停留的访客C.“这不符合国际太空正义规范理解错误,原文第四段为关于先到先得的太空开发分配方式是否应该受制于国际太空正义规范的探讨存在必要性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刘华清与中国航母的发展之路

陈良飞

2011年1月14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我国对航母做过可行性研究,我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尽管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工作”,人们却早已将“中国航母之父”桂冠加冕于他。

早在1970年,刘华清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1982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刘华清的心中越来越重要。刘华清分析到: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的发展,中国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中国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国要大搞经济建设,还需从国外进口某些重要战略物资,必将大大发展海外贸易,掩护海洋交通和保护海洋资源的任务都是繁重的。执行这些任务离不开去远海,要到远海作战就不能违反这个立体协同作战的客观规律。

1986年11月,刘华清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不少与会者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国家支持发展航母,这和刘华清的想法不谋而合。航母发展的论证终于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上来。

1987年1月,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刘华清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刘华清还认为,解放军搞航空母舰,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会发生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一种威慑力量。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上世纪80年代,要发展航母,经费始终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问题。刘华清选择了一个能最大限度降低领导顾虑的切入点——着重说航母的作战费效比。就是说相对于其他保护海权的形式,对航母的单位投入能带来更大的安全效益。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机关产生了一定影响。1988年12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评议申报的软科学课题“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个入选项目之一。

在1988年的南沙冲突发生以后,刘华清更加感到中国海军空中力量的薄弱,而航母则是唯一能显示前沿力量存在、掩护海上机动编队远程活动的重器。他认为在当今世界,航母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单元,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也是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是综合国力的象征。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

2011年8月10日,中国第一艘航母举行首次海试。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

(选自“澎湃新闻”,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001A型航空母舰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基于对前苏联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的研究,由中国自行改进研发而成,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

②201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附近海空域展开,辽宁舰编队精彩亮相。军事专家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此次阅兵基本将我国海军的主战装备体系较完整地展现出来,人民海军正在向世界一流海军迈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航母论证工作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得益于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召开。

B.刘华清认为,海军搞航母主要为解决台湾、南沙等争端,维护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

C.上世纪80年代,航母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经费;解决经费,就扫清了航母发展障碍。

D.南沙冲突发生后,刘华清意识到我国要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应优先发展航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华清基于对航母做过的一些可行性研究,认为中国已具备把航母搞得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能力。

B.刘华清认为,发展航母符合未来战争立体协同作战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C.辽宁舰编队和未来001A型航空母舰编队入列,表明了中国海军跨入了世界一流海军行列。

D.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的顺利展开,反映出我国已建成完整的主战装备体系。

6.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人们将“中国航母之父”桂冠加冕于刘华清的原因。

 

难度: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7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4.A

解析:B.以偏概全,缩小范围,“海军搞航母主要为解决台湾、南沙等争端,维护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不正确。原文是“不少与会者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国家支持发展航母,这和刘华清的想法不谋而合”。C.“解决经费,就扫清了航母发展障碍”绝对化。D.“应优先发展航母”错误,原文是“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

5.B

解析:A.“认为中国已具备把航母搞得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能力”不正确。原文为“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C.“表明了中国海军跨入了世界一流海军行列”于文无据。D.“反映出我国已建成完整的主战装备体系”错误,原文是“反映出我国已建成完整的主战装备体系”。

6.①作为海军领导人,认识到了航母的重要性(汇报)。②多年来,力推航母的论证、立项和批准。③最终让中国海军拥有了自己的航母编队。

解析:结合“1982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刘华清的心中越来越重要”“刘华清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不少与会者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国家支持发展航母,这和刘华清的想法不谋而合。航母发展的论证终于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上来”“刘华清更加感到中国海军空中力量的薄弱,而航母则是唯一能显示前沿力量存在、掩护海上机动编队远程活动的重器。他认为在当今世界,航母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单元,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也是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是综合国力的象征。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出答题要点。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关于一匹枣红马的记忆

于博

一碗高粱米,磨得有些破碎,里面夹杂着糠皮儿。德才死死地盯着,气喘得也粗,手心有些发热,他使劲儿在大衣襟上搓揉着,咽了一口唾沫,四下瞅了瞅,四周很黑,只有马槽上的马灯有些明亮。四周很静,狗叫的声都没有,只有马吃夜草的咔咔声。德才终于一咬牙,把那碗高粱米慌乱地倒进大衣兜里……

这碗高粱米是枣红马的夜宵。枣红马怀了驹,但日渐消瘦。生产队长就叫饲养员每天夜里给枣红马加一碗高粱米,补身子。德才就是队里的饲养员,这活自然就落到了德才身上。

德才的老婆也怀孕了。因为粮食不够吃,多半是吃烀土豆,老婆有些浮肿,这几天总吐,德才担心她一不小心把孩子给吐出来。于是,这天夜里,他把枣红马的夜宵偷回了家,老婆喝上了一顿香喷喷的高粱米粥。

德才剥削了枣红马几碗高粱米呢,不知道,但德才媳妇自从喝上了那晚的高粱米粥,浮肿慢慢消了,也不吐了。德才很高兴,看着枣红马,他的心却有点发酸。

枣红马要生产了,德才媳妇的肚子也拧劲儿地疼上了。生产队的大院里围了一帮人,德才家也围了一帮人。

德才媳妇一阵折腾,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

枣红马产驹却不那么痛快。好半天,马驹生下来了,枣红马却意外地死了。队长心疼得直叫,说枣红马是因为缺营养,后悔高粱米加少了。

德才喘着气跑到生产队时,正好听到队长这句话。他心一蹦,脸色就跟枣红马的毛一样。他低着头,看着枣红马的尸体,手心里出了一堆汗。他不明白,这么大的一匹马,咋还没媳妇尿性呢?想着想着,心里又是一蹦……

队长说,这是两匹马的命。母马死了,小马驹还能活吗?可也怪,从那天起,家家轮班给小马驹喂饭米汤,小马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生产队长叹了口气,吩咐人给枣红马扒皮。忙了小半天,一块块马肉被分到了各家。

德才拎着一斤多的马肉摇晃着回到家,媳妇乐了,说枣红马是可惜了,但好歹能吃上了一顿马肉馅的饺子。说完,拿刀就去剁肉。倚在门框上的德才呼地抢过菜板子上的马肉跑出了门。媳妇当时愣住了,撵出去。德才跑得飞快。他出了屯子,在东山湾把马肉埋了。

不知什么时候,媳妇已经站在德才身后,抹着眼泪,她不明白德才为啥这么做。德才眼珠子有些发红,回过身狠狠说一句话:你想吃肉?你早就把马肉吃了,你吃了一匹马,一匹枣红马!

德才媳妇看着德才,有些害怕。结婚两年了,没见到老实巴交的德才这般吓人。嘴张了两下,想问问这话是从哪说起呢,但没有说出来。

德才在马坟旁边坐了好长时间,太阳落山了才往回走。屯子里到处弥漫着马肉的香气。德才媳妇吸了吸鼻子,眼睛有些湿润……

小马驹长大了,又成了一匹枣红马。德才也成了生产队里出了名的车把式。

这年,他领着队里的三挂马车去山里倒套子,就是从小兴安岭上把木头运下来,再拉回屯子。下山时,枣红马不知什么原因受惊了,突然狂奔起来。赶车的副手刘二急忙跳下车。德才拼命地拽着枣红马,刘二大喊,叫德才赶紧撒手,不然被卷到车底下或者挤到树上,德才肯定得成为馅饼。德才没有理会刘二破嘶拉声的喊叫,他使劲儿地一边拖住枣红马,一边喊叫着。德才说他要撒手,枣红马就成了馅饼。

结果,德才被挤到一棵粗大的松树上,成了馅饼。马车卡在树上,枣红马仰脖嘶叫一声,前蹄抬起,然后落下,浑身的毛被汗水湿透了,喘了几口粗气,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似的,低下了头,站在那一动不动了。

马坟旁,多了一块新坟。德才媳妇跪到坟前烧纸,眼睛瞪得老大,眼泪就在眼圈里打转转,但始终没有掉下来。人们奇怪,不是因为德才媳妇没哭,而是坟头有一碗新磨的高粱米……

德才的儿子长大了,考到省城师范大学,学的是画画。毕业那年,德才的儿子画了一幅画,老师推荐他参加省里的美术比赛,说一准能获奖。交作品时,老师却找不到他了。

德才的儿子这时已经坐着火车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二佐村。

在那棵榆树下,在德才的坟和挨着德才的马坟旁,德才的儿子磕了三个响头后,慢慢站起身,打开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匹奔腾的枣红马,昂着头,鬃毛飞舞,四蹄腾空。

(选自201808月《海燕》,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前半部分将怀孕的德才媳妇与枣红马对照着写,表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B.德才偷了枣红马的夜宵,但他觉得枣红马会挺过去;听到队长的话以后,他明白是自己造成了马的死,内心愧疚至极。

C.德才因救小枣红马而死,德才媳妇明白他是为了报答枣红马的恩情而死,所以用一碗新磨的高粱米来告诉枣红马。

D.小说运用顺叙的方式,从德才偷高粱米写起,又介绍了媳妇与枣红马的现状,一步步讲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的故事。

8.小说结尾写德才儿子在坟前展示了自己画的一幅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请简要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及其好处。

难度: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138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7.D

解析:D.“顺叙错误,应是倒叙

8.①表现德才儿子对枣红马的纪念,照应题目;由德才与马的关系延伸到儿子与马的关系,情节更加丰富;表现知恩图报思想的传承,深化主旨。(6分,每点2)

解析:在那棵榆树下,在德才的坟和挨着德才的马坟旁,德才的儿子磕了三个响头后,慢慢站起身,打开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匹奔腾的枣红马,昂着头,鬃毛飞舞,四蹄腾空这里的具体表述凸显出的是德才儿子对枣红马的一种具体纪念,这是一种生命温情的体现,凸显出一种具体的人生价值,德才与马之间的关系,能够延伸到与儿子与马的关系,这是一种生命的延伸,更是一种情结的联系,通过这些具体的表述,使得文本的情节更为丰富,内容更为翔实,所表达的情感也更为真挚,这一具体的内容与文章开头的部分以及题目进行强迫的照应,凸显出一种结构上的圆融之美。从主题意义上讲,德才的这种行为凸显出的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精神传承,更是一种人生美德,从而深化文本主旨,使得小说内容更为深刻,主旨更为鲜明。

9.①语言朴素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与小说真挚自然的情感相得益彰。如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尿性”“倒套子等具有方言特点的口语,让我们感受到人物朴实的情感与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细腻生动,使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开头死死地盯着”“咽了一口唾沫等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德才的矛盾与紧张。(6分,每点3分,特点、好处及分析各1)

解析:德才媳妇一阵折腾,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咋还没媳妇尿性呢?想着想着,心里又是一蹦这些句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朴素自然,充满清新的味道,与小说真挚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凸显出语言艺术的特色。德才死死地盯着,气喘得也粗,手心有些发热,他使劲儿在大衣襟上搓揉着,咽了一口唾沫,四下瞅了瞅,四周很黑”“他把枣红马的夜宵偷回了家,老婆喝上了一顿香喷喷的高粱米粥这些句子形象细腻,表达生动别致,通过不同故事的具体呈现,使得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加之用上一系列的动作与神态描绘,极其形象地凸显出人物的主要心理特征,写出了德才的矛盾与紧张的内心状态。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之,谓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注】,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以济事,咸此类也。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

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之。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有删改)

【注】 汧(qiān):千河的古称,源出甘肃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B.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C.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D.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之 异:认为不同一般

B以济事,咸此类也  权:暂且,暂时

C.文帝从之,深自砥砺  砥砺:磨砺,磨炼

D.天下之论智计者  归:归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诩处事灵活,通达善变。他因病辞官返乡途中,被叛变的氐人抓获,同行的人都被杀死,唯独他打出外祖父的旗号,使氐人不但不敢害他,反而送他回去。

B.贾诩谋略高深,算无遗策。他先建议太祖假意答应韩遂、马超割地质子的要求,然后又提出离间的策略,帮助太祖打败韩遂、马超。

C.贾诩审时度势,善于讽谏。在曹丕和曹植争王位继承权时,他借袁绍和刘表的悲剧暗示曹操不宜废长立幼,坚定了曹操立曹丕为太子的决心。

D.贾诩低调处世,明于自保。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私下里不结交大臣;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2)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难度: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使用次数:14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0.D

解析: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11.B

解析:B.“解释为暂且,暂时有误,应解释为权衡。句子翻译为:他能权衡变局以渡过危难,均类似这些例子。

12.A

解析:A.“唯独他打出外祖父的旗号,使氐人不但不敢害他分析有误,据原文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可知,段颎并非贾诩的外祖父,他只是假借段颎外孙的身份渡过难关。

13.(1)如果利用昔日楚国的富饶,来犒劳官吏士人,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

(2)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像寒微的士人那样亲自努力于学业,早晚勤奋不息,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就照这样做罢了。

解析:①“,利用;,犒劳;稽服,俯首称臣。句子翻译为:如果利用昔日楚国的富饶,来犒劳官吏士人,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②“恢崇德度,弘扬道德,加强修养;,亲自;孜孜,勤勉,不懈怠;子道,做儿子的操行。句子翻译为: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像寒微的士人那样亲自努力于学业,早晚勤奋不息,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仅此而已。

【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被推选为孝廉做了郎官,因为生病而离开官职,向西回家走到汧河时,途中遇到了叛逆氐族人,与贾诩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抓获。贾诩告诉氐族人:我是段公的外甥,你们千万不要活埋我,我家人一定会以厚礼来赎我的。当时太尉段颎,之前做过很长时间的边将,威势震惧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借段氏来恐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同行的其他人全都死了。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颎的外甥,他都像这样通过灵活应变来办成事情。

袁绍在官渡围攻太祖,太祖的粮食快要吃完了,就问贾诩有什么计谋,贾诩说:曹公你的明智胜过袁绍,勇气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决策机变也胜过袁绍,拥有这四方面的优势却相持半年不能取胜,只因为()考虑问题过于谋求周全。如果能抓住时机果断决策,很快就能取胜。太祖回答说:好。于是聚集兵力出征,包围攻打袁绍三十多里的营阵,击溃了他们。河北于是平定下来。太祖管理冀州时,调任贾诩做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太祖攻下荆州,打算顺着长江向东进军。贾诩劝谏说:明公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收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势力已经扩大;如果凭借昔日楚地的富饶,来供给官兵,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那么不须劳师动众就可以使江东臣服了。太祖不听从他的建议,结果战事没能取胜。太祖后来在渭南和韩遂、马超交战,马超等人要求割让土地来讲和,并请求送去子弟做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太祖又问贾诩有什么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罢了。太祖说:明白了。全都采用了贾诩的计谋,最后打败了韩遂、马超。

这时,文帝任五官中郎将,而临淄侯曹植正是才华名气很大的时候,两人各有自己的党羽,当时都有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议论。文帝派人向贾诩询问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崇尚美德放宽胸怀,像寒微的士人那样躬行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就照这样做罢了。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刻苦磨炼自己。太祖曾经斥退身边的人询问贾诩(立太子的事),贾诩沉默不答。太祖说:我问你话你却不回答,为什么呢?贾诩说:我刚才正想到其他的事,所以没有立即回答()太祖说:想什么呢?贾诩说:“()想到了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的事。太祖大笑,因此立太子的事就定下来了。

贾诩自认为不是太祖的老臣,却又擅长深谋远虑,害怕受到猜疑,于是闭门自守,退朝回家后不和人来往,儿女的嫁娶,不攀结地位高的人家。天下评论谁是最善用智谋的人,都公认是贾诩。

三、未分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感遇十二首

(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古风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注】 《感遇十二首》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古风》大约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时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拨污蔑,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从而使李白渐渐感受到冷遇的凄凉。

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诗首联对偶整齐,互文见义,描写了兰桂勃发、清雅的风姿。

B.张诗谁知一词隐晦地点出林栖者是少人知晓的隐居山林的名士。

C.李诗尾联写了兰花需借助清风,才能将淡雅的清香传给知音。

D.两首诗语言质朴无华,用词贴切自然;诗意温雅深邃,耐人寻味。

15.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难度:
知识点:诗
使用次数:19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4.B

解析:B隐晦地点出错误,诗中谁知两句意为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15.(1)张诗写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诗人借物起兴,自比兰桂,表达了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

(2)李诗借兰花生于幽园、被荒草埋没、无人欣赏的处境,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赏识的忧叹。(意思相近即可)

四、名句默写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本卷还有5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0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8
80.0%
偏难
1
10.0%
容易
1
1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现代文阅读
3
30.0%
文言文阅读
1
10.0%
未分类
1
10.0%
名句默写
1
10.0%
语言表达
3
30.0%
作文
1
10.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10.0%
实用类文本阅读
1
10.0%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1
10.0%
人物传记类
1
10.0%
1
10.0%
其他
1
10.0%
词语
1
10.0%
选用 仿用 变换句式
1
10.0%
图文转换
1
10.0%
材料作文
1
10.0%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杨连仲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