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其他
>
单元测试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46
更新时间:2009-12-17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819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7.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8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 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 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 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9.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10.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 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查看答案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单元测试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7AB“发现了”错,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C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 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D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手段。

8D。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9C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10BA判断太绝对,原文说:“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另外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C原文是说:“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原文是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
类题推荐:
单元测试
难度:
使用次数:175
更新时间:2021-07-13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薛宣字赣君,东海郯人也。少为廷尉书佐。琅邪太守赵贡行县,见宣,甚说其能。察宣廉,迁乐浪都尉丞。幽州刺史举茂材,为宛句令。大将军王凤闻其能,荐宣为长安令,治果有名,以明习文法诏补御史中丞。宣数言政事便宜,举奏部刺史郡国二千石,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由是知名。出为临淮太守,政教大行。会陈留郡有大贼废乱,上徙宣为陈留太守,盗贼禁止,吏民敬其威信。始高陵令杨湛贪猾不逊,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及宣视事,诣府谒,宣设酒饭与相对,接待甚备。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宣察湛有改节敬宣之效,乃手自牒书,条其奸臧,封与湛。曰:“吏民条言君如牒,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可复伸眉于后。即无其事,复封还记,得为君分明之。”湛自知罪臧皆应记,而宣辞语温润,无伤害意。湛即时解印绶付吏,为记谢宣,终无怨言。又频阳县北当上郡、西河,为数郡凑,多盗贼。其令平陵薛恭本县孝者,功次稍迁,未尝治民,职不办。而粟邑县小,辟在山中,民谨朴易治。令巨鹿尹赏久郡用事吏,为楼烦长,举茂材,迁在栗。宣即以令奏赏与恭换县。二人视事数月,而两县皆治。宣因移书劳勉之曰:“昔孟公绰优于赵魏而不宜滕薛,故或以德显,或以功举,‘君子之道,焉可怃也!’属县各有贤君;愿勉所职,卒功业。”宣得郡中吏民罪名,辄召告其县长吏,使自行罚。晓曰:“府所以不自发举者,不欲代县治,夺贤令长名也。”长吏莫不喜惧,免冠谢宣归恩受戒者。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性密静有思,思省吏职,求其便安。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利用而省费。吏民称之,郡中清静。后宣坐免为庶人,归故郡,卒于家。

①十金法重:汉律,科吏赃至十金,即死罪。  ②楼烦:县名。

(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所贬退进,白黑分明                称:相称

B.杨湛贪猾不,持郡短长              逊:恭顺

C.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              章:显露

D.愿所职,卒功业                    勉:尽力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薛宣为官治理效果的一组是 (3)

①治果有名,以明习文法诏补御史中丞    ②盗贼禁止,吏民敬其威信

③已而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          ④湛即时解印绶付吏,为记谢宣

⑤宣即以令奏赏与恭换县                ⑥长吏莫不喜惧,免冠谢宣归恩受戒者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A.琅邪太守欣赏薛宣的才能,幽州刺史推举他为茂材,大将军推荐他任长安令。薛宣在得到这些人的赏识和提携后,仕途上较为顺畅。

B.针对贪猾的杨湛,薛宣虽接待周到,暗地里却在收集他的罪证,并晓之以利害得失,使杨湛在正言厉色面前,敢怒而不敢言地交出权力。

C.薛宣深谙用人当用长之道,在掌握相关官员情况后,把他们调整到合适的县上任职,数月后,治理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薛宣趁机传信勉励他们。

D.薛宣性情密静而肯动脑筋,力求便利安妥。从官吏职责到物资财用,都设立相关规定,操作方便又节省开支,郡中清净,受到官民称赞。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宣察湛有改节敬宣之效,乃手自牒书,条其奸臧,封与湛。(3)

                                                                                      

2)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可复伸眉于后。(3分)

                                                                                     

3)其令平陵薛恭本县孝者,功次稍迁,未尝治民,职不办。(4分)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单元测试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使用过本题的试卷: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