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现代文阅读
>
科普类文本阅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78
更新时间:2017-11-12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千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扎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札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巡传》记载,祖邀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跳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乌,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谐音,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凤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4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 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遨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 谐音,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 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 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 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 《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鸡被称为,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 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 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 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鹅,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查看答案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4A

5D

6C

【解析】

4试题分析:B舞剑健身的说法不当C项因果不当,原因是功名公鸣谐音D项范围扩大,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的是重明之鸟不是刻铸于门上,而是刻铸后置于门户之间

5试题分析:强加因果,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唐《艺文类聚·鸟部》条的说法。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D强加因果。

6试题分析: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C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
类题推荐:
科普类文本阅读
难度:
使用次数:142
更新时间:2012-04-15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沙漠之舟”重归故里

    沙特素有“骆驼之乡”的美称,沙漠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8%。骆驼是继承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骆驼肉和骆驼奶不仅是当地人的美味佳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骆驼毛则是纺线织布的好原料。一年一度,有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到麦加朝觐,并在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宰牲献祭,献祭的牲畜只能是羊、牛和骆驼三种家畜。

    然而,自从1938年沙特打出了第一口油井,石油就成了沙特人致富的法宝。依靠丰厚的石油出口收入,沙特的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变,高速公路网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汽车早已取代骆驼,成为多数沙特人的代步工具,骆驼则成了一些人怀旧的宠物。

   据统计,阿拉伯半岛上的骆驼数量正急剧减少,30年内可能会完全消失。如今,沙特阿拉伯每年朝觐期间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依靠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为了解决骆驼长途运输问题,沙特正考虑以每艘约7000万美元的造价,在新加坡建造专用货轮。

    与沙特骆驼濒临灭绝不同的是,澳大利亚 “骆满为患”。从19世纪中叶起,为修建铁路,澳大利亚人从沙特、巴勒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引进了一万头骆驼用来运送建筑材料。20世纪初,随着铁路开通以及汽车的普及,骆驼被放养到野外。骆驼的繁衍力特别强,而且没有天敌,数量与日俱增。如今,澳大利亚的野生骆驼估计约有120万头,活动面积达330万平方公里。当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时,骆驼群便会为了寻找水源而向周边地区迁移,破坏植被、糟蹋庄稼、影响交通,给牧区和农业区居民造成严重影响。骆驼排出的粪便还会产生大量影响气候的二氧化碳。

    数年前,澳大利亚牧民和农场主就自发组织起来捕杀野生骆驼。为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做出决定,拨出专款租用直升机捕杀野骆驼,计划最终把野生骆驼数量减少三分之二。

   沙特过去只从苏丹和索马里进口骆驼,之所以改从澳大利亚进口,一个重要原因是沙特人感情上难以接受澳大利亚捕杀骆驼的计划。

(取材于201216《人民日报》)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从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可以感受到骆驼在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B.沙特每年在宰牲节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靠从澳大利亚、苏丹、索马里进口。

C.公路铁路开通和汽车普及,使骆驼成为沙特人怀旧的宠物,也让澳大利亚“骆满为患”。

D.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组织牧民和农场主租用直升机捕杀野生骆驼。

15.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沙漠之舟”重归故里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澳大利亚‘骆满为患’”这一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17
更新时间:2012-05-22
加入组卷
1.

民间助学  成长与尴尬同行

 今年,曾获“希望工程”和社会其他人士支助的‘‘大眼睛”苏明娟已24岁,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现实;今年,南粤大地上依然有无数个待助的小“苏明娟”;而另一端,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助学团体“乐助会”也度过了三周岁生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间义教组织“灯塔”走到第六个年头,他们独创了“朋辈教育”的新理念……正是他们搭建起民间助学的桥梁,收获着快乐也遭遇尴尬。   

镜头拉到53日凌晨230分,江西信丰。

连续6小时的行车,让在部队练就硬身板的湖南汉子“河马”(网名)和所有志愿者一样疲惫不堪,但他仍拿出本子记行程,只上过小学的他就着台灯一笔一画地写起来……这是三年来广州民间助学组织——“乐助会”第二次跨省查访。

今年4月,“乐助会”组织者金星做了个决定:放弃多年来经营的公司,全心投入“乐助会”的工作。“这个社会其实好心人很多,只是没有一个途径,‘乐助会’就是要搭建这样的平台,让乐善好施的人都能找到方向。”身为“乐助会”创办人之一,金星将助学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三年的时间里,“乐助会”成为华南最大的民间助学组织,拥有志愿者500余人、共有1800多名学生通过“乐助会”获得资助,捐助‘资金达到11l万元,运作资金达800万元。而三年前的“乐助会”还只是一群“小富人”组成的“车迷会”,“大家在一起谈论爱车,或者一起自驾游,根本不知道不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此时,在广州大学城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义教助学组织——“灯塔”开始为暑期的下乡支教招兵买马。“知识的贫乏,观念的落后,思维方式的缺陷,从来不是单纯的财物捐助能彻底解决的,只有传授先进知识、全新理念,才能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并改变其思维模式。”六年来“灯塔”在粤西粤北的农村实践着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快乐学习”、“朋辈教育”、“乡土认同”、“重视自我”等等迷人想法。

 “我想我人生的路就这样了,但他们找到了我,让我重新回来读书……”怀集桥头镇桥头中学学生彩娇初中二年级辍学外出打工,“灯塔”的义工们几经周折在东莞找到她,并筹款为其解决学费。

目前“灯塔”的义工以大学生为主体,“灯塔”发展六年,现在我们也开始招募社会义工,“灯塔”副理事长卢思歆表示。“灯塔”先后组织10批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共1000多人次,到肇庆、清远、广西和湖南等偏远农村1l所中小学义教,前后服务9()00多小时,受服务学生25()O多人次。

无论是简单的捐助还是带有新颖教学理念的支教,这些团体愈来愈受到广东各界人士的认同和支持,然而他们同样面临着那些或普遍或个别的生存难题。

中国青基会违规投资的风波刚刚淡出人们视野,“打工之家”的集资纠纷也未有定论,资金问题让人们对民间助学组织产生不信任感。“即使有人愿意捐款,我们也不敢收,怕触犯法牮成‘非法募捐’,好多次国外基金会和一些跨国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表示合作意向也只好婉拒,这些义工为我们没有‘身份’,说到底是‘黑户’,”金星表示,“乐助会”的困境不在于人们的不信任,而在于缺少一个合法身份。“乐助会”最近一次江西查访也成了“混乱的一次”.志愿者们分析原因称,内部管理没有跟上组织的发展脚步。“灯塔”秘书长甘宁也在担心,“怕有一天‘灯塔’成了一个完美的组织,但不会做事了”。

 “灯塔”虽然不做捐资助学,但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目前还是有小额资金捐助计划,但是去年6月发生的一次事故将灯塔拉入一种尴尬境地:义工在怀集开展活动时,学生意外被村民认错殴打,被害者索赔未果,遂把“灯塔”告上了法庭。和中国大多数民间组织一样,“灯塔”并没有在相关部门注册,而只是以一个项目的身份挂靠中山大学公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官司至今仍无下文。还有义工支教传授的教学理念,让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孩子们分了心,孩子们希望老师可以和义工一样做朋友,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

    ——节选自20070917日《南方日报》

 【相关链接】19914月,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安徽采访希望工程,在众多的泥孩子中发现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推出了全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表一“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她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和民间助学团体。   

19.文章从写“大眼睛”苏明娟开头,主要哪些方面的作用?(4)

20.几年来“乐助会”和“灯塔”都收获了哪些快乐?请分点概括。(5)

21.为什么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你对这一问题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整篇新闻谈谈。(6)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67
更新时间:2012-06-03
加入组卷
1.

未来气候是如何“算”出的?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等要素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首先编写由众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其运算过程所使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气候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

    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也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00年的气候演变,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情况。

    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而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来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然而,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摘自201112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5、下列关于“气候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候模式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借助巨型计算机对许多复杂程序进行长时间、大数据量的运算,从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B.气候模式由天气预报模式发展而来,前者是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预测,后者则是对短期天气作出准确和精细预测的主要工具。

C.与天气预报模式相比,气候模式比较复杂,它必须将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的状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在内。

D.气候模式之所以能预估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主要依靠其对过去1000年,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的准确模拟。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其组成要素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外界因素变化也会对其造成影响。

B.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作出准确预测,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每个气候模式的运算都要耗时好几个月。

C.“集合平均”的操作模式,可以消除不同气候模式之间预测结果的差异,使人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变得更加可靠。

D.虽然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但作为目前能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唯一手段,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气候模式的最新预估结果来看,未来的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因此,预言全球气候变暖,为时尚早。

B.要消除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可靠性的质疑,只需对天空中云的状态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避免其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存在的预测差异。

C.气候模式只能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作出预测,而无法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

D.虽然受科学水平的限制,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政府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科学依据。

答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91
更新时间:2012-06-05
加入组卷
1.

人们在谈论文学边缘化,甚至文学死亡的话题时,以为文学似乎与当代社会进程无关,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文学是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的过程,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这就是我们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控制信息的今天,谈论文学的意义要旨。

    首先,人是生存在社会上的动物,这种生存是以理智和情感为指导的,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作为与万物共生的人。他的最基本的使命是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我为什么而活着。而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为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神曲》、《浮士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还有屈原,《史记》、唐诗宋词、元代杂剧、清代的民间戏曲等等,不管它们是什么题材体裁,实质上都是告诉人们生活的意义。

    文学不是哲学或宗教,它不提供生存的理论,而是以它对世界的感悟保证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不管是在精神迷茫的时候,还是在情绪晦暗的时候,或者在我们陷入迷狂的激动时刻,文学总会给予我们可靠的心灵指引。人们通过阅读,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

    其次,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文学全面而无微不至地帮助人类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系统。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比如政府的诱导之类,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比如家人亲戚邻居的榜样作用。而在官方律令和文学之间,可能文学对人的影响更广泛一些,比如《史记》甚至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源头。中国文化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都与《史记》以来的精神脉络相通。《史记》提供了面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提供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德判断标尺,提供了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样板,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文学参与文化价值建设的鲜明范例。

    通过树立英雄榜样,通过英雄的现身说法而逐步建立起公众的价值信仰,再通过榜样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使公众将公认的价值观融入自己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文学就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帮助我们建立起了完整的价值系统。它以形象的方式告诉人们,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而我们在阅读中,就接受了既定的精神秩序和系统化的价值观,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再次是文学承担着文化的自我修正功能。当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在某一天可能显得不可思议的时刻,文学往往可以发挥文化自我修正的功能。比如文艺复兴就是对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专制主义的反叛与修正,而现代主义文学则又是对资本主义的高度垄断和机械化生活秩序的批判。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以“新时期文学”为标志的一段文学历史和文学思潮,正是对此前自己的文化禁锢和思想禁锢的反叛。其中所洋溢的对现实的参与精神、批判精神,对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追求,对理想主义、现代化、民主化的向往等,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多元化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学是人类价值生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镜子,它照耀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照射着人类的行为,使人成为人。所以,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

(作者曾凡  选自20088月《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第三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哲学和宗教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理论,但不能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

B.文学、哲学和宗教都不能提供生存的理论,但文学能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所以文学更高明。

C.文学对世界充满感悟,而哲学和宗教对世界没有这种感悟,所以文学和后两者区别很大。

    D.文学能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这取决于它对世界的感悟。

2.根据文章内容,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为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赋予的意义相对来说更大一些。

B.阅读文学作品能让人们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

C.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前者的影响更大一些。

D.文学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潜移默化的方式,一种是形象的方式。

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阅读传统的纸质媒体刊载的文学作品,我们才能建立完整的价值系统,而观看电影、电视等媒体播放的文学作品却做不到这一点。

B.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文学都使我们觉得活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使我们有了具体的生存目标和方向,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

C.因为中国文化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都与《史记》以来的精神脉络相通,所以《史记》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源头。

D.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控制信息的今天,文学依然没有被边缘化,依然没有死亡,这是因为文学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庞大的读者群。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32
更新时间:2013-09-24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音乐才能归功于大脑右半球。这部分大脑主管人的情绪、非语言感情的表达和空间思维能力。但事实上,对没有高度音乐素养的人来说,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领悟是在两个脑半球之间分工进行的。例如,右半球识别旋律和曲调,而控制人们的语言及分析能力的左半球对音乐进行分析性的处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对训练有素的音乐家,这种分工似乎消失了。脑电波研究显示,在演奏和听音乐时,音乐家几乎倾向于专用大脑左半球。

德国神经学家最近用一批音乐家的大脑解剖结构图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比较了27位受古典音乐训练的右手型男性钢琴或弦乐演奏者与27位右手型非从事音乐男性的大脑磁共振谱,结果发现,音乐工作者与非音乐工作者比起来,他们的一种与听觉过程有关的脑结构——平滑的颞回,在左半球中大些,在右半球中则小些。音乐家的脑半球之间存在一束更粗的神经纤维,这种差异在7岁就开始音乐训练的音乐家脑中尤为显著。

研究者认为这种结构差异不仅得自遗传,还与后天的训练密不可分。早期的音乐训练对大脑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这种训练不仅加强了神经联系,还建立起一些新联结点。训练的影响在胼胝体(联结两脑半球中相似结构的约10厘米长的神经纤维束)上体现的最明显。那些7岁前接受音乐训练的音乐家的胼胝体要比音乐才能开发晚的音乐工作者和不从事音乐者的粗10%-15%。这是因为每个脑半球控制身体另外一侧的行动,因而信号的快捷传输是关键,尤其对于协调高难的演奏动作来说,更是这样。

7.对大脑各部分结构的实际作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右半球识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

B.左半球对音乐进行分析性处理

C.颞回控制了人的听觉

D.胼胝体快捷地传输信号

8.对颞回、胼胝体、神经纤维束三者的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颞回不是胼胝体、胼胝体也不是神经纤维束

B.颞回就是胼胝体、胼胝体不是神经纤维束

C.颞回不是胼胝体、胼胝体就是神经纤维束

D.颞回就是胼胝体、胼胝体也就是神经纤维束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两个脑半球对音乐的领悟和感受是分工进行的

B.音乐家进行所有音乐活动时,专用大脑左半球

C.年龄越小的音乐家,其神经纤维束也就越粗

D.早期的音乐训练,可以加强和发展大脑的神经联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李振东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