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当代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84
更新时间:2020-11-16
纠错
1.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远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网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国在肩居和袖口。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辨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辨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辨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钱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盛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诱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舞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围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制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旋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关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2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成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制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4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剌绣使用的丝线。

B苗绣这本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刻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缓在房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查看答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 当代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4B

5B

【解析】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项,篡改文意,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理解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可知,是同流而异源,所以是不同的祖先。

C项,张冠李戴,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理解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可知,龙、大象、狮子等是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而不是日常服饰的图案

D项,曲解文意,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理解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可知,不可能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曲解文意,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理解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可知,苗绣并没有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只是不谋而合

故选B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

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

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

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
类题推荐:
中国现当代文学 当代
难度:
使用次数:105
更新时间:2020-11-16
加入组卷
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的,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遂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须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注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中国心》,《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视观赏价值。

C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不同,实为文化选择的差异,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 当代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45
更新时间:2021-01-13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为月球背面。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20191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人类此前的所有登月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完成的,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

嫦娥四号着陆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复杂,几乎全是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玉兔二号在月背巡视,开展地形地貌测量、浅层结构和矿物成分探测,将为人类研究月球矿物质结构和太阳系起源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月球自身对月背形成天然的屏障,没有来自地球的各种辐射干扰,可以为各类天文观测提供难得的纯净环境,填补地面射电观测的诸多空白。

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但一直没有航天器造访这片古老的神秘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障碍。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挡,地球上的测控站无法与月背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系,也就无法对着陆月背的航天器进行测控。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建立一座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信基站。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环绕地月拉格朗日L2Halo轨道上放置一颗鹊桥中继星。地月拉格朗日L2是地月系统中的五个平动点之一,位于地球至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固定。L2点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和在三体问题中相对固定的几何位置,决定了它在停泊中转、中继通信、天文观测,星际转移等深空探测任务中,具备独特的工程应用价值。

鹊桥中继星是我国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的专用中继卫星,2018521日发射后,在地面的控制下,完成了地月转移、月球借力转向、Halo轨道捕获等关键控制,成功实现了沿Halo轨道的飞行。在完成在轨精度和指向测试后,鹊桥具备了实现地面测控站和月背数据中继的能力。这座通信桥梁的架通,使我国航天器的月背软着陆最终从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

(取材于李潇帆、武勇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嫦娥一词,凝聚了中国人对探月的向往之情。200710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1010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2013122日,搭载玉兔号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成功发射,随后玉兔号如期着陆,这是我国探测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为中国航天开创了月面就位探测和机器人巡视探测的新模式。玉兔号月球车着陆一个多月后,因为和月球表面的石块发生磕绊,失去了行走能力。为此,科研人员对玉兔二号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让它实现玉兔号没来得及完成的梦想。

月球距离地球最远达40多万公里。在地球上隔空操作距离这么遍远的月球车,可不像在地面上开车那么容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玉兔驾驶员要让这只兔子动起来或停下来,需要有效利用月背遥操作技术,该技术包括感知、规划、执行、休眠、唤醒五个部分。

感知,就是使用玉兔二号的导航相机,对月球进行拍照成像。根据导航相机拍到的照片,地面的驾驶员还原出月球表面的数字影像图,从而判断月面地形的具体情况,包括撞击坑的宽窄、深浅,石块的大小、距离等信息。规划,是指在了解玉兔二号所处的周围环境之后,地面的控制人员依据月球背面数字影像图和科学家团队确定的探测目标点,按照月球车的越障和爬坡能力,规划出一条玉兔二号能够安全行驶的路径,并设定从起点到终点的各个导航点。执行,指的是遥操作团队将规划结果转换成控制指令,通过地面测控站发送到鹊桥中继星,中继星再将指令转发给月球背面的玉兔二号,后者接到指令后,就会按指令完成移动工作。

休眠和唤醒与月球的环境有关。月球的一天为27个地球日左右,其中一半为白天,即月昼;另一半为黑天,即月夜。在月夜期间,月面温度将降至-190C左右。在过低温度下工作,月球车及其搭载的科学设备会受到损害。为确保安全,在月夜到来之前,需让月球车车体收拢桅杆和一侧的太阳帆板,使用同位素温差电池对设备进行保温,进入休眠状态。当太阳升起、月昼到来时,随着太阳帆板受到阳光照射,发电功率达到一定值后,月球车将向中继星发出信号。地面工作人员收到信号后给它发送唤醒指令,玉兔二号就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取材于邱晨辉、宋星光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四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在艾特肯盆地着陆的探测器。

B月背更接近月球的最原始面貌,因此更有利于天文观测。

C嫦娥四号造访月背前,人类对月背的地形地貌一无所知。

D地月拉格朗日L2处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固定位置。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鹊桥中继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接地球测控站和月背航天器的通信基站。

B人类首颗不在地球轨道上的专用中继卫星。

C发射后静止在地月系统中的一个平动点上。

D经过调控和测试后具备了数据中继的能力。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月背遥操作技术五个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感知:玉兔二号利用导航相机拍摄成像后,地面控制人员据此判断其周围地形。

B规划:地面控制人员根据月背地形等制定玉兔二号到达探测目标点的安全路线。

C执行:玉兔二号通过中继星接收到地面的导航指令后,完全依照指令进行移动。

D休眠、唤醒:受月球环境影响,玉兔二号需在每个地球日休息半日、工作半日。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兔号的远程遥操作没有借助鹊桥中继星。

B太阳升起时休眠的玉兔二号立即开始探测工作。

C为保护科学设备,玉兔号和玉兔二号都需要在月夜休眠。

D与玉兔号不同,玉兔二号不会受到来自地球的辐射干扰。

5嫦娥四号发射前我国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就中,有两项对玉兔二号的成功产生了直接影响。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写出这两项成就取得的时间、内容及其对玉兔二号的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 当代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38
更新时间:2021-01-19
加入组卷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 当代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210
更新时间:2021-05-24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偶像总会给人一些神圣感、威仪感,靠近它们会有一种灵魂被触及的感觉,可是如果把偶像过分的世俗化、庸俗化,就成了 “呕像”了。比如河北某地的奶奶庙就出现了手把方向盘的“车神”,对普通人吃喝拉撒声色犬马的欲望都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有“钱”必“应”;北京某地的财神庙里的塑像,则直接让裸体的美女坐在了财神爷的大腿上,那“教化”意义,直白显豁,唯恐别人不明白、不掏钱……或许有人会说:那是民俗,是文化,是发展旅游的需要。

其实并非如此。民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但什么叫文化?一般认为, “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饮食男女、生老病死,无不被“文而化之”。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总有一些超乎肉体的精神性的东西,它们以某种偶像、节日、仪规、禁忌、图形等等形式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散发出某种精神的力量,对人们的道德、言行、审美、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甚至可以渲染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一个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所谓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主要是地方文化濡养的结果。

民俗文化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总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同,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发生学、传播学过程。但是就影响力而言,层级越高,就越带有超越性和高尚性。一村一落的民俗,只要满足普通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老少平安的基本愿望就可以了。一省一市一个国家的民俗,就必然要承担起更为普适的包容的美好的社会责任。层级越高的民俗,越是摆脱了具体的实用价值的,具有了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是一种普通人难以企及,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和追寻的 “星空”。也就是说,民俗出自于俗,却最终指向雅,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

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 “伪民俗”,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投机取巧思想在作祟。那些为了旅游开发编造出来的故事,为了满足违章开车免受处罚的侥幸心理而生造“车神”,为了贪污腐败不被发现而求菩萨保佑,为了迎合财色双收的低俗愿望而“创造”出一个裸女坐怀的财神像……都属于上不得台面的伪民俗、恶民俗、丑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霉菌。

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永远处在不断传播,不断升华、丰富、美化的动态过程中。它符合绝大多数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共同的心理诉求,它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所有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都无害,它是所有人共同营造又总能反哺于所有人的 “文化共同体”。伪民俗是负面的文化,有害的文化,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不会给这种糟粕留下存在的空间。一时的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的结果。这一方面是文化自新的内在力量,也是先进的文化思潮、正确的社会力量,以及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民俗的意识形态属性表明,放任自流的民俗经常会跑偏、变质,最终伤害到每一个人。

《礼记 ·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说明主流价值观对民俗的教育、引导是必要的。而对民俗发生影响的理想状态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适应了文化传承规律的循序渐进,是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

(选自刘加民《警惕 “伪民俗”》,《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0日12版,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偶像会给人神圣感、威仪感,但不过分地世俗化、庸俗化,就会成为民俗。

B 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塑造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

C 层级高是民俗超越性、高尚性和道德信念力量的标志,因为普通人难以企及。

D 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不断传播、升华、丰富、美化,无须干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环环相扣、逐层推进。

B 文章论证将民俗与伪民俗对比,分析了民俗特点及作用,警惕伪民俗负面影响。

C 文章引用《易经》《礼记》中的句子,既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作者观点。

D 文章第四段主要论证了伪民俗的危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呼应了第一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等文化性格主要由地方文化濡养,所以地方文化应值得重视。

B 民俗文化层级越高,就越能摆脱具体的实用价值,具有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可见民俗出自于俗,最终指向雅,有向上的渴望。

C 因为文化有自新内在力量,有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所以有害的伪民俗没有存在的空间,一时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结果。

D 民俗常受主流价值观影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 “移异”,不会跑偏变质。

题型: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 当代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龚彬琪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