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战国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56
更新时间:2020-12-08
纠错
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专一。

2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

B假舟楫,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輮使之然也

C知明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蛟龙生

2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

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

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2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查看答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 战国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21A

22D

23C

24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分析】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义的方法。A项解释错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故选A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于:第一句:介词,表示比较;第二句:介词,相当于

B项,者:第一句: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第二句: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

C项,而:第一句:连词,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于是

D项,两个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

故选D

2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这种倾向。故选C

2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1)句关键点:”:“”;“”:“明显、清楚”。第(2)句关键点:寄托”:“藏身”;“”:“因为”;“”:“用心”。

=
类题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 战国
难度:
使用次数:153
更新时间:2020-12-08
加入组卷
1.

(1)积微,月不胜1日,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胜月                     时间: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           行:行为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者王              王者敬

B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    不可日志也

C谓也                若白垩与黑漆

D秋毫                人拜之以牛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1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3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 战国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61
更新时间:2020-12-08
加入组卷
1.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

B请以战                        喻:使……明白

C数罟不入洿                    洿:深

D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            丧:为……办丧事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人死,曰:非我也,岁也

B斧斤时入山林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C申之以孝悌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佚之狐言郑伯曰

16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的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归罪于荒年,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本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 战国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89
更新时间:2020-12-08
加入组卷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蓝,而青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故不积跬步,无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砺则利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问渊博

C蚓无爪牙之             利:锋利

D君子非异也             生:通,资质、禀赋

7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青,取之             而青

B为轮                 至千里

C不如须臾所学也         不如登高博见也

D风雨兴                 圣心备

7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而招”“而见者远,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B骐骥驽马舍之不舍的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所以说学不可以已

C虽然《劝学》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方法。

D全文用了比喻论证,最后一段从学习的方法、态度方面说明学习要注意的问题,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指导意义。

7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 战国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66
更新时间:2020-12-08
加入组卷
1.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兑:通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堇(jǐn):野葛,可做毒药。

76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          理:治理

B圣人生于                    疾:敏捷

C师尊则言矣,道论矣            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以不可必            要:通,求,取

7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人苟可/皆出于此乎

B是拯溺而硾之石也/作《师说》贻之

C故师教也/句读不知

D求尽得/不如须臾之学也

78下列句子中,从反面说明重学的一项是

A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7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圣人。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作者认为老师要让自己尊贵起来,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

8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 战国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蓝天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