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请思考下列问题。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2)《红烛》与李商隐的“蜡距成灰泪始干”都写了蜡烛,它们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3)在《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何作用?
(1)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号角。他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情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洪涛,这洪涛既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力,是“五四时期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弱国愚民”现状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2)不一样。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而闻一多歌颂红烛,歌颂奉献的精神,歌颂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太阳、山峰、深渊、岩壁、峨日朵之雪和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详解】
(1)本题考查赏析诗词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鉴赏时,应根据诗词中有关人物的行为举止等描写的关键词,主要抓住对人物的描写,主要是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主要是环境烘托和渲染。要抓住人物的身份、性格、对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及作者的态度,联系常见的形象分析作答。鉴赏诗歌形象题的答题步骤:1.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2.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3.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本题: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结合诗句分析,抓住对人物的描写,如动作描写: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而这“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这正是“五四时期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弱国愚民”现状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2)本题考查赏析诗词意象深刻内涵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此题是一个探究题,题干问:它们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别分析意象的内涵,说明理由即可。
本题: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译为“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
而闻一多的《红烛》,诗人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红烛作为题咏的对象,红烛在我们传统的民族习俗中多用于喜庆节日,在这首诗中,作者却赋予了它以新的含义。诗人借红烛来象征自己的一颗心。而他的这颗心,就是要燃烧着,为人类、为世界创造光明。在诗的第一节中,作者就点明这种象征的含义,以后逐步展开,完成这象征意象的表达。由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者虽苦于找不到一条理想的救世之路,但对于自己所进行的奋斗却丝毫不悔。对现实的黑暗、世人的沉迷,诗人更是忧心如焚,他要以他的一颗赤诚的心打破旧的封建枷锁,唤醒沉睡在黑暗中的人民。由此可知,这两个“蜡烛”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3)本题考查赏析诗词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出“意象”有哪些?然后分析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或作者的情感。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诗人描写到的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岩壁蜘蛛”、“太阳”、“山峰”、“深渊”、“岩壁”等。这些意象组合到一起,营造了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诗人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构成了一个“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和“博大的生命意识”的协调整体。而作者在全诗中通过种种“意象”之间的变化,描绘了他内心深处所向往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