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言文阅读
>
历史事件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63
更新时间:2021-06-29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帝以问寇准,准曰: “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 衅鼓 ,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 庙社 ,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 ”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 闰月 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 辎重 。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 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 “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 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契丹盟好》)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九月 /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 九月 /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 九月 /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 九月 /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 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 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 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 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 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 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查看答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 C

2 C

3 D

4 1)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2)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阆中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

“入寇”是入侵之意,“时”作后句的时间状语,应在“时”前断开,排除 AD

“王钦若 / 临江人 ”“陈尧叟 / 阆州人 ”是两个判断句,“临江人”和“阆州人”均为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 B

故选 C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 “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错误,闰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

故选 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D. “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错误。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

故选 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词:

1 )每:常常。纵:纵容,纵使。剽掠:抢劫掠夺。小:稍微。辄:总是,就。引去:撤退。徜徉:徘徊游荡。

2 )货财:货物钱财。故事:先例,旧例。宜:应该。许:答应。

参考译文:

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阆中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皇帝用这件事去询问寇准,寇准说: “不知道是谁替陛下筹划这两种策略?”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方法是否能行,不要询问是谁出的计策。”寇准说:“我想要找到这个献策之人,斩杀他们,用他们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罢了!陛下英明神武,将军大臣团结协作,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人应当自己逃跑;不这样的话,用奇计来阻挠他们的阴谋,坚守城池来使他们军队疲敝,彼劳我逸,我方自然得到胜算。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想要驾临楚地、蜀地?如果朝廷所在人心崩溃,敌人乘胜深入腹地,天下还可以再保住吗?”皇帝的心意就此决定,于是问寇准说:“如今敌人骑兵奔驰突袭,而天雄军是我朝重镇,万一陷落,那么河朔之地就都会成为敌人的地盘。谁能够来守卫天雄军呢?”寇准就把王钦若推荐给皇帝,并且说:“应该赶快召见他当面晓喻,授予他敕令,让他立即行动。”王钦若到了宫中,还没来得及说话,寇准就突然说:“主上亲征,不是臣子以困难而推辞之时,您是国家的重臣,应该能体会这个道理。”王钦若又惊又怕不敢推辞。闰月乙亥日,凭借参知政事的身份,王钦若做天雄军判官,兼任都部署。契丹国主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遣他们统领军队的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都打败了他们,斩杀了偏将,获取了他们的粮草辎重。又进攻北平砦和保州,再次被州砦兵打败。萧挞览与契丹国主以及他的母亲联合攻打定州,宋兵在唐河抵抗,攻打他们的游骑兵。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军,号称二十万,常常放纵游骑剽掠抢夺,稍有不利就退去,徘徊犹疑没有斗志。这时,以前的将领王继忠向契丹说与宋朝和好的好处,契丹认为他说的对,派遣李兴议和。皇帝说:“我哪里想要穷兵黩武呢,只想要停止战争。如果你们答应通和,立即就派遣使者。”冬季十月,派曹利用拜访契丹军。十二月庚辰日,契丹派遣韩杞拿着议和文书和曹利用一起前来,请求合盟。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的土地。皇帝说:“他们所说的归还土地的事极其没有道理,如果一定要求得到此地,我应当与他们决战!如果想要获得钱财,汉朝也曾拿玉帛赐给单于,有此旧例,应该答应他们。”契丹依然觊觎关南土地,派遣他们的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拿着议和书再次来商议。皇帝不允许而离开。曹利用最终以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结成盟约而回。

=
类题推荐:
历史事件类
难度:
使用次数:139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53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4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 越国以(边邑)远

C. 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 (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 以为死,或以为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以为得之矣

10. 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② 等到他在东边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

① 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 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11.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 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13. 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A.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B.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 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14. 用原文填空:

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其说辞大体可分三个层次,二、三层次中又可各分两小层意义:

    第一小层:不卑不亢,引出话题:                        

    第二小层:分析情势,说明利害:

    a. 亡郑,对晋有利:                                           

    b. 存郑,对秦有利:                                           

    第三小层:回顾历史,预见未来:

    a. 过去,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b. 将来,晋国必贪得无厌,进犯秦国: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19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晋文公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  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  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敌众我寡,奈何而可           奈何:怎么办                         

B. 焚薮而,岂不获得           田:打猎

C. 而尊贤                     反:与诈术相反

D.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     乃:仅仅

2.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线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繁战之,不足于战       成毁,其胜败

    亦诈之而已             ④ 文公处

A.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 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 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和例句中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国家之急而私仇也

A. 泽而渔,岂不获得       

B. 焉有以一时之务百世之利者乎

C. 足以                  

D. 君用其言而赏其身

4. 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文中句子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

A.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B.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C. 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D.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5.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 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 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 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 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6. 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A.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B.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C.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D.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7. 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线完全一致。

    B. 四人的观线基本一致,但作者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C. 四人的观线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

    D. 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线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8. 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

    B. 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

    C. 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

    D. 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53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填空题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