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小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仲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 “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 “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 ·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 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麂、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 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1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 . 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 . 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 . 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2 .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3 . 作者在结尾说 “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4 . 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 “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 .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 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 . 《茶馆》展示了旧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化。时局的动荡、政治的黑暗、社会的腐朽,迫使王利发形成 “多说好话,多作揖”的处世哲学。
D . 《阿 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1 . D
2 . 特点: 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3 . ①“这河的深奥”指的是根河丰厚的自然环境及鄂温克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其蕴含的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对自然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对现代文明的态度。
②“抵达不了”的原因是因为作者只是一个游客,匆匆来去,只是在根河稍作逗留,无法深入了解。相比于一辈子生活在这里的玛丽亚·索,或者是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乌热尔图,作者很难“抵达”根河丰厚的过去,无法全面把握和深入感受其历史文化内涵。
③寄托的情感是作者对于根河的热爱,对于根河所代表的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的赞颂和眷恋,对根河以及鄂温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希冀,以及对自己无法深入理解这种文化的遗憾。
4 . A
【分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章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D .“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错误,文中的表述是“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仍然”一词是关键。
故选 D 。
2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
第一问 “特点”属于概括题,限定范围为第二段,筛选有关根河的描述即可。第二段总共四句,分别描写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根河河水的清澈本色;根河的原本及其含义;根河像母亲河一样养育两岸生物。第二问考查象征,因为第一段已经将根河比喻为母亲河,而河流的特点会直接影响民族性格,所以围绕这些点答题即可。
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分析 “这河的深奥”的含义要回到原文,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这是根河的特点;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这是鄂温克人的历史。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麂、黑熊、狼、灰鼠和蝴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这是鄂温克人的精神世界、生活状态。
文章主要写的是根河的特点以及鄂温克人的历史、精神世界、生活状态等,从这些方面分析 “这河的深奥”体现在哪里即可。
这是一篇文化散文,作者来根河游览,同时深深赞叹这里的历史文化内涵,热爱这片土地,歌颂这片土地上值得叙说的人和事,遗憾自己作为外人无法深入体会这里的一切。同时与一般只 “向后看”的文化散文不同,此文在回忆根河的历史之余,同时还展望了未来。结合文本内容“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分析,“抵达不了”的原因就是:“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无法如玛丽亚·索,或者是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乌热尔图那般深入了解这里的过去与历史文化,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深的遗憾。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鄂温克人的民族精神的赞美,进而表达作者对美好、愉悦的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以及对自己无法深入理解这种文化的遗憾: “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4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经典名著内容、主旨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 .“正是……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过于绝对,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的,并不只是大观园,更多的是由封建大家庭——贾府造成的。如从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窥见。
故选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