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二月,甲寅,诏曰: “ 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 ” 初,秦时祝官有秘祝,即有灾祥,辄移过于下。夏,诏曰: “ 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 ” 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 诏狱 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上书曰: “ 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 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 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 天子怜悲其意, 五月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 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定律曰: “ 诸当髡者为城旦、舂;当 黥 髡者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而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人狱已决为城旦、舂者,各有岁数以免。 ” 制 曰: “ 可。 ”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 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 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寖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六月,诏曰: “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
(节选自《资治通鉴 ·汉文帝轻刑重农》,有删改)
1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月 /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
B . 五月 /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
C . 五月 /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
D . 五月 /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
2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诏狱,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关押由皇帝下诏书定罪的犯人。
B . 妾,本义指有罪的女性,文中的 “妾”是缇萦上书时自称的谦辞。
C . 黥,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的肉刑,被汉文帝废除后就绝迹了。
D . 制,帝王的命令。古时皇帝下的命令有策书、制书、诏书、戒敕等名目。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文帝相信灾难由怨恨而生、福气由德政兴起的说法,认为百官的过失都应该由他一人来承担,因此他下令废除秘祝官。
B . 张苍、冯敬上奏请求汉文帝确立法令时说髡刑、黥刑、劓刑、斩左脚右脚等肉刑都改为其他相对较轻的刑罚,得到了汉文帝的认可。
C . 汉文帝批准的新法令,对官员二次犯罪处罚相当严厉,受贿、枉法、监守自盗等再犯者,全部公开处以死刑。
D .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比农业更重要,而农民要缴纳农田的租税,表明鼓励发展农业的政策没有得到落实。
4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
( 2)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
1 . D
2 . C
3 . D
4 . ( 1)我悲伤的是人死不能复生,受过刑的肢体不能再接回去,即使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
( 2)讨论国政追求宽厚,以议论他人的过失为耻;这种风气影响到全国,改变了告发他人阴私的风俗。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中,“恺弟”是“君子”的定语,其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 B 、 C 。
“今人有过”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宾语“过”后断开,据此排除 A 。
故选 D 。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 “被汉文帝废除后就绝迹了”错,“黥刑”被汉文帝废除后,五代时又恢复了,直到清末被废除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故选 C 。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 . “表明……落实”错误,原文是“其于劝农之道未备”,意思是说鼓励发展农业的政策还不完备,不是“没有得到落实”。
故选 D 。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 “伤”,悲伤;“属”,接,连接;“无繇”,无由,没有门径或机会。
第二句得分点: “务”,追求;“耻”,以……为耻;“告讦”,告发他人的阴私。
参考译文:
春,二月甲寅日,汉文帝下诏说: “我亲自带领天下臣民耕种土地来供应祭祀,皇后亲自采桑来供应祭服;应拟写这样的礼仪制度!”以前,秦朝的祝官中有秘祝,当有凶兆出现时,(秘祝)就把过错从皇帝身上移到官员身上。夏,汉文帝下诏说:“我听说天理(是这样的),灾难由怨恨而生,福气由德政兴起,百官的过失,应该由我亲自承担。现在秘祝把过错移到官员身上,因为彰显了我的失德,我很不赞成。应该废除这个官职!”齐国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应该受刑罚,皇帝下诏将其逮捕并拘囚在长安(的牢狱)。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向汉文帝上书说:“我父亲做官,齐人都称赞他廉洁公正;现在他因犯法而获罪,应该受刑罚。我悲伤的是人死不能复生,受过刑的肢体不能再接回去,即使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我愿意去官府做官婢,来赎我父亲的刑罚,使他得以改过自新。”汉文帝怜悯缇萦的孝心,五月,下诏说:“《诗经》中说‘和乐平易的君子,好比百姓的父母’。现在人们有了过错,没有施加教育但已经施加刑罚,有的人想改过自新也无路可走了,我非常怜悯这些人!刑罚残酷到截断人的肢体,摧残人的皮肉,使人终生不能平息这种痛苦,这是多么疼痛而不合道德的刑罚啊!这难道符合我身为百姓父母的本意!应该废除肉刑,用其他刑罚代替它;并且下令都根据罪的轻重来惩处犯罪的人,只要不逃跑,服刑到一定年数就可以释放。要制定相关的法令!”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上奏请求汉文帝确定法令时说:“那些应判髡刑的改为城旦和舂;应判黥刑、髡刑的改为用铁圈束颈,进行城旦和舂;应判劓刑的改为笞打三百下;应判斩左脚的改为笞打五百下;应判斩右脚、杀人之后先自首的和官员因受贿、枉法、监守自盗等已经定罪但又犯应判笞刑的,全部改为公开处以死刑。罪犯已被判为城旦、舂的,各自服刑到一定年数后赦免。”汉文帝下命令说:“可以。”这时,汉文帝谨守自持,深沉不语,而将相都是老功臣,他们文化水平低,为人质朴厚道。讨论国政追求宽厚,以议论他人的过失为耻;这种风气影响到全国,改变了告发他人阴私的风俗。官员安于自己的职位,百姓乐于自己的本业,积蓄每年增加,人口渐渐繁衍。风俗教化忠实厚道,禁令法律宽松,对于有犯罪嫌疑的人,因此刑罚大量减少,甚至全国只审判四百起案件,有置刑法而不用的景象。六月,汉文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比农业更重要。如今辛勤劳动的农民还要缴纳租税,这样本末就没有区别了,说明鼓励发展农业的政策还不完备。应当免除农民的农田租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