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文言文阅读
>
散文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257
更新时间:2022-01-25
纠错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京师翠微山

翠微山者,有 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 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 出阜城门三十五里 ,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 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 ⑴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胶。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 翠微 ,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 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 山之盩 ⑵有泉,曰龙泉, 澄澄然淳其间,其甃 ⑶之也 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室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份,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迟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 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取材于龚自珍的同名文章)

注释: ⑴三山:香山、玉桌山、万寿山。⑵盩 zhōu ;山的曲折处。 ⑶甃 zhòu :用砖砌。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于朝,有闻于朝 籍:登记入册

B 不敢 绝:极,最

C 不以僻俭 其平生也 名:闻名

D 其甃之也 中:符合

2 下列句子括号内补出的内容, 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 (翠微山)出阜城门三十五里

B (僧寺)不孤巉,近人情也

C 山之盩有泉,(泉)曰龙泉

D 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邓尉山)有四松焉

3 下列理解 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 山腰、山脚等处有多座寺庙,人在攀登时有台阶可走,疲乏时有地方可憩。

B 翠微山不因依附西山而心生怨恨,不愿成为主峰,耻于名列 “三山”之外。

C 山名 “翠微”,既典雅又随俗;寺名“龙泉”与别处同名,没有刻意回避。

D 文章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翠微山谦和、淡泊、有独立意识等人格特征。

4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分别回答作者为什么 “极不忘龙泉”“尤不忘松”。

查看答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知识点:散文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 C

2 B

3 B

4 1 )龙泉既有藏经,又所处曲折隐秘,是隐士的隐居之地,又与清朝一类士大夫与人不触不背、处世既仕又隐的特点相合;( 2 )翠微山的松庄重正直,与隐于朝、居远山的士大夫形象相合。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句意:不以偏僻俭朴而名一生志向。 “名”,动词,表明,说出。

故选 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B. “不孤巉,近人情也”意思是“它并非独立高险,难于攀登,是那样的近人情”,这是说“翠微山”,所以此处应补充“翠微山”。

故选 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 “耻于名列‘三山’之外”错误,文中说“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意思是“不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三山’而心怀怨恨……它不愿意成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可见是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不是“耻于名列‘三山’之外”。

故选 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要想回答 “极不忘龙泉”“尤不忘松”的原因,需要到文中找出“龙泉”“松”的特点。

如倒数第二段 “寺有藏经一份,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迟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这里既提到龙泉的功能,“有藏经一份”“礼经以礼文佛”,同时又提到其地理特征,与其他地方“显露”的特点相比,“龙泉迟焉”,这是说龙泉地处曲折隐秘之地,是隐士的隐居之地,同时龙泉的这一特点和清朝那些处事圆通、既仕又隐的特点相合。

如最后一段 “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由此可知,翠微之松“肃”“古”“直”,这与当时的一部分士大夫形象相合。

参考译文:

翠微山,在朝廷上有记载,有声誉,人们很容易发现它小而喜欢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它是隐士居住的地方。

山高大约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为俯临京城。它不在京城的正北面,在西北面,像是京城的一把伞、一顶车盖,不像枕头和屏障,那么重要。距离阜成门三十五里,不敢远离京师。

有八九座寺庙分别建筑在翠微山山顶、山腰和山脚,使人们攀登时有台阶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气。它并非独立高险,难于攀登,是那样的近人情。

翠微山与香山静宜园,既相互连络,又不很紧密,既不碰触,又不背离。不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 “三山”而心怀怨恨。翠微山与西山似乎分离,又似乎连为一体,它不愿意成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

翠微山上的草木有长江以东的玉兰,有苹婆,有高大的松柏,各种鲜花随风摇曳,芳香华美。山上的石头都黝黑光润,并有花纹。命名为翠微,既典雅又合乎世俗口味,不以偏僻俭朴而名一生志向。

山的最高处是宝珠洞,山脚下有三山庵。三山庵有什么?有三块巨石并排耸立。山的幽深处有泉,叫 “龙泉”,清亮透明的山泉停滞于人们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水池中。泉上有四棵松,松皮呈白色,都有百尺高。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庙,名为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面的寺庙相同,它并不回避这样的相同。

龙泉寺藏经,礼拜藏经,以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属于粗俗了。寺外有刻石,言辞清雅中和,是康熙朝文人歌功颂德的褒语。翠微山八九座寺,为何要特别说龙泉?龙泉所处曲折隐秘。其余的寺庙都是地位显露,无所隐避,倘若没有龙泉,就不能成为隐士的隐居胜地。

我绝对忘不了龙泉寺。忘不了龙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过去我曾经游览苏州的邓尉山,山上有四棵古松,松树形态下卧,而神态却是飞扬的,白昼之中四棵松神情极富生气,如风雨雷霆;四松之荫可遮蔽千亩。一生所见的松树最独特最难忘的就是这八棵松。邓尉山的松树舒展,翠微山的松树庄重;邓尉山的松树是古时的隐逸高蹈之士,翠微山的松树犹如古代守正不阿之士;邓尉山的松树,性格狂放不羁,天地都敢藐视;翠微山的松树,性格正直坚定,天地赖以支柱,缺少不得。

=
类题推荐:
散文类
难度:
使用次数:138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散文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46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小题。(15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3.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14.文段中描写的月光是“淡淡的”,“不能朗照”,但作者却说“这恰是到了好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5.文段最后,作者说“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5分)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散文类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heying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