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书喜
【南宋】陆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
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
【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 74 岁。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
B .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
C .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D .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
(2)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
(3) 诗题为 “ 书喜 ” ,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找到作者与众人关于 “ 知 ” 与 “ 不知 ” 的表现,根据这些表现进行概括。
先看 “ 众人 ” ,由 “ 行无坚明之异,才无尺寸之用,泛泛然求知于人,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此乃众人之心也 ” 可知, “ 众人 ” 行为才能没有可取之处却想要得到别人的赏识,受赏识的时候 “ 不能有所报 ” ,不受赏识的时候则是 “ 怒 ” 。
再看作者,由 “ 有才感其知,不顾其生也 ”“ 审己之行,审己之才,皆不出众人,亦不求知于人 ”“ 苟不知,未尝退有怼言怨色 ”“ 唯审己求知也 ”“ 是以自承命已来,审己愈切,抚心独惊 ”“ 知无不为,为不及私 ” 可知,作者认为,受赏识的时候要尽己所能报答对方所 “ 知 ” 之恩;不受赏识的时候就要反思审察自己,不会怨天尤人。
参考译文:
孔子说: “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又说:“了解我怪罪我的,恐怕就在于这部《春秋》。”这是圣人所执持的心志,不会顾及世人的褒贬评论。柱厉叔侍奉莒敖公,莒敖公不赏识他,等到莒敖公遇到危难,柱厉叔为他拼死效劳。不赏识我就算了,反而为他赴死,这是怨恨对方不赏识自己。豫让对赵襄子说:“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就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这是志向高远、坚守大义的人,感念他人的赏识,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行为没有坚定明确的特异之处,才能没有一点用处,平平庸庸却想要得到别人的赏识,别人赏识却不能有所报答,不赏识就愤怒怨恨,这是一般人的心理。圣贤义烈之士的标准,我达不到,但和一般人不同,是因为我深切地省察自己。省察自己的品行,省察自己的才能,都不能超出一般人,也不要求得到他人的赏识,如果有人赏识,我就躲藏退让,只怕了解赏识太过,自忖没有可以用来报答效力的地方。有时因为别的事情,不得已想要得到别人的赏识,如果不能被赏识,未曾有过怨恨的言语神色,或者在妻子儿女面前有所表现,这和一般人相比,只是省察自己希求被人了解罢了。
大和二年,我参加进士考试。这个时候,先仕进之人认为我的能力可以考中,学业可以培养,大声地赞美我,争着把我当作知己的不亚于二十人。我近来漂泊江湖十年间,常常因为家事而抵达京城,事情办完就返回。曾经大声赞美我并引我为知己的人大多都已经显达尊贵,我未曾到他们门上去。为什么?这十年来,品行没有增进,学业没有增长,半夜忖度,内心有愧,又能秉持什么说辞在知己面前作为进拜的凭依呢?只好默默退缩躲避,只不过苟且免于饥寒罢了。
昨天李巡官前来,忽然传达您的意思,好像知道我的姓名,或者想要他日招录到您的门下(为您效力)。阁下您是拥有大德的伟人,我能够得到觐见或者能够列席宴享就已经很荣耀了,更何况他日能够被您礼待列于一众贤人之中呢?我既没有依附投靠的资本,也没有通达卓异的能力,我自己衡量,应该有什么才能满足您的需求,应该用什么办法才能报答您的恩德。因此自从受命以来,我审察自己更为急切,反省自问更加心惊,反复思考,却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承蒙您能用普通人的方式对待我,用普通人的才能要求我,用普通人的回报责令我,那么他日我或许可以在名列官署簿册之时,知道该做的就尽心竭力去做,所为不涉及个人私事,也或者铺纸作文,吟咏歌颂传扬您的高尚品德,仅此而已。其他期望像古人一样,这样的要求难以达到,不是我所能承受的。我担心您听说的情况太过分,求取过于优待,怎敢不特意阐述明白,言说内心衷情,扩大您的听闻。其他感奋激发,惭愧思德,面对纸张流汗不已,不知如何表达。某心怀惶恐再拜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