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上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中
整体难度:中等
2021-10-07
题号
评分
一、文言文阅读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小明在复习《蔡邕听琴》时,想要进一步了解人物,于是查阅了《后汉书 ·蔡邕传》中的其它语段(甲文),并找到一段李贽评价蔡邕的话(乙文)。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甲)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 听之,曰: “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 ,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 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 ,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 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及卓 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 ,乞黥首刖足 ,继成汉史。 士大夫多矜救之 ,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 “伯喈 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 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 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 ,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 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节选自《后汉书 ·蔡邕传》)

(乙)

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为非,是论固正矣。( A)然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何也?(B)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何可概论也?(C)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D)犹胜今之势盛则借其余润,势衰则 掉臂 去之,甚至为操戈 ,为下石 ,无所不至者。毕竟蔡为君子,而 此辈 则真小人也。

(李贽《汇评三国演义》)

注: ①卓:董卓掌权时,曾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②黥首刖足:刻额染墨,截断双脚,是古代的酷刑。③伯喈:蔡邕,字伯喈。④神器:帝王的印玺,借指帝位、国家权力。⑤制作:这里指史书。⑥掉臂:甩动胳膊走开,表示不顾而去。⑦操戈:比喻互相敌对、攻击。

1 解释加点词。

1)邕至门试 听之 2)邕陈辞

2 小明查阅古汉语词典时发现, “其”作副词用时有若干不同的意思。请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选择合适的义项。

1)王公 不长世乎?

2)灭纪废典, 能久乎?

其(副词):

A.表示揣测语气,可以解释为“大概”。

B.表示祈使语气,可以解释为“一定”。

C.表示反问语气,可以解释为“难道”。

D.表示强调语气,可以解释为“真是”。

3 下列选项中, 不含 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比往而酒以酣焉 B 遂反。僮仆告主人曰

C 吾心耸然 D 即收付廷尉治罪

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邻人有 酒食召邕者 此足 当之矣

B 以乐召我 有杀心 欲止 不及

C 螳螂 之一前一却 一代大典

D 惟恐螳螂 失之也 善人,国 纪也

5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2)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6 从甲文看,蔡邕是一个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人。

7 分析甲文中三处划曲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8 乙文中原有一句 “士各为知己者死”。它最合适的位置是文中的 ________ 处。

9 乙文划线句描写了一系列动作,生动传神,请对此加以赏析。

10 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 不正确 的是( )。

A 甲文善用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与立场,生动地展现出误会或冲突。

B 从王允回答太尉的话看,他认为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的决定是错误的。

C 乙文在表明不同观点前先说 “是论固正矣”,这样使立论更为公允。

D 乙文中加点的 “此辈”指的是包括王允在内的一些人。

11 甲文中的太尉和乙文的作者李贽都在为蔡邕 “辩护”,他们的辩护角度有何不同?请作简要说明。

难度: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 明
使用次数:20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1)偷偷地,暗中   (2)谢罪

2 1) A 2) C

3 D

4 B

5 1)我刚才弹拨琴弦时,看到螳螂正对着一只鸣叫着的蝉,……这难道是表现在声音中的杀心吗?

2)而且(蔡邕)向来以忠孝著称,所犯的罪也没有事实依据,杀了他恐怕会让民众失望吧?

6 精通音律 /博学多才 重情重义 忠孝两全

7 三处划曲线的句子分别写了蔡邕被乡人推重、蔡邕下狱后士大夫同情施救、蔡邕死后官宦儒生感伤流泪,侧面表现出蔡邕才学卓著、人品高尚,使其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8 B

9 乙文划线句用 “掉臂”“操戈”“下石”等极具画面感的动作,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势利小人见所依附者势衰后不顾而去、敌对攻击的丑态,极具讽刺意味,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鄙夷之情。

10 D

11 太尉从蔡邕的才学人品的角度辩护,认为蔡邕博学多才,可以续写汉史;李贽从蔡邕哭董卓行为本质的角度进行辩护,认为蔡邕哭董卓是出于对知己者的感念,情有可原。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能力。

1 “邕至门试潜听之”的意思是“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所以“潜”的意思是“偷偷地,暗中”。

2 “邕陈辞谢”的意思是“蔡邕上书谢罪”,所以“谢”的意思是“谢罪”。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 “其”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能力。

1 “王公其不长世乎”意思是“王允大概要不久于人世了吧”,“其”,表示揣测语气,大概。

故选 A

2 “灭纪废典,其能久乎”意思是“废除经典,国家难道能够长久”,“其”,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故选 C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中通假字判断理解能力。

A 项, “以”通“已”,已经;

B 项, “反”通“返”,返回;

C 项, “耸”通“悚”,害怕,恐惧,这里指紧张;

D 项,没有通假字。

故选 D

4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

A 项,以:介词,用 / 以:连词,来;

B 项,而:连词,表转折,却 / 而:连词,表转折,却;

C 项,为:介词,因为 / 为:动词,写成,成为;

D 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之:助词,的。

故选 B

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1 )句中, “向”,刚才;“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方向”,正对着;“鸣蝉”,鸣叫的蝉;“岂”,难道;“杀心而形于声者”,定语后置,表现在声音中的杀心;“形”,动词,表现。

2 )句中,翻译时要补齐主语 “蔡邕”;“素”,向来,平素;“著”,著称;“所坐”,所犯的罪;“无实”,指没有事实依据;“无乃……乎”,固定结构,恐怕……吧。

6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人物形象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章中对这个人物言行举止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本题要求根据甲文,概括蔡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仔细阅读甲文,根据甲文第一段蔡邕从宾客的琴音中竟然听出了杀意,可以得出蔡邕具有精通音律的特点。根据甲文第二段中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虽然董卓对蔡邕具有知遇之恩,可是当时的董卓可以说人人对其恨之入骨,都想杀之而后快。蔡邕却在设计杀死董卓的王允面前谈及董卓时,为董卓叹息,且在表情流露出来,可见其具有重情重义的特点。根据甲文中廷尉给蔡邕“辩护”时说蔡邕“且忠孝素著”,可以得出他是一个忠孝两全的人。根据甲文中太尉为蔡邕求情说的话“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以及“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可以看出蔡邕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中重要句子作用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甲文中三处划曲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句子作用首先要理解句子内容,然后结合句子所在的上文分析其作用。

第一处, “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意思是“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结合前文,邻居请蔡邕吃饭,蔡邕到了邻居家门口,却从邻居家的琴音中听出杀意,就没进门就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主人知道后,就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划线句子表现乡里人对蔡邕的推重。侧面表现出蔡邕具有卓著的才识。

第二处, “士大夫多矜救之”意思是“在朝官员们很多人同情营救他”,结合前文,蔡邕因为在设计杀死董卓的王允面前谈及董卓时,为董卓叹息,且在表情流露出来,被王允交廷尉治罪。蔡邕上书谢罪,请求只刺面砍脚,以便自己能继续修成汉史。朝廷很多官员同情蔡邕,营救蔡邕,认为蔡邕情有可原,毕竟董卓对其有知遇之恩,表现出朝廷大度书官员对蔡邕哭董卓所体现的出人品以及其才能的认可。

第三处, “搢绅诸儒莫不流涕”意思是“官员学者没有不为此而流泪的”,结合前文,朝廷官员同情蔡邕,认为蔡邕有才能,哭董卓是重情重义的表现,想要营救蔡邕,没有成功,蔡邕死在牢里。官员学者没有不为蔡邕的死而流泪的。此处的官员学者流泪侧面表现出蔡邕才学卓著、人品高尚。

8

本题本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语言表达连贯能力。

题目要求为 “士各为知己者死”中出合适的位置。“士各为知己者死”意思是说“人们各自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士各为知己者死”既是对“然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何也”回答,同时也“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何可概论也?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的总括。此句应该放在 B 处。

故选 B

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

题目指出 “划线句描写了一系列动作,生动传神”,要求“对此加以赏析”。也就是安庆学生赏析划线句子的动作描写如何生动传神的。仔细阅读划线的句子“势衰则掉臂去之,甚至为操戈,为下石”,结合后文可知此句是写势利小人见自己所依附者势衰后的表现,写势利小人发现自己依附者势衰后,不管不顾,甩动胳膊掉头走开,走开倒还罢了,竟然还回过头来,拿起武器,攻击自己曾经所依附者,对自己曾经依附者落井下石。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掉臂”“操戈”“下石”生动形象刻画处势利小人的丑态,极具讽刺意味。再配合虚词“则……,甚至为……,为……”,作者对这类人的鄙夷之情不言而喻。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

D 项, “乙文中加点的‘此辈’指的是包括王允在内的一些人”说法错误,结合语境,可知“此辈”指的是“今之……者”,是针对当时的势利小人而言的,且王允并不与蔡邕构成对比。

故选 D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说明甲文中的太尉和乙文的作者李贽都在为蔡邕 “辩护”,他们的辩护角度有何不同。

甲文中太尉为蔡邕辩护时说 “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其中“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意思是“蔡邕是当代少有的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是说蔡邕有博学多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可以续写汉史。这是从蔡邕的才学角度去为蔡邕辩护“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是说蔡邕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这是从蔡邕的人品角度进行辩护。

乙文中李贽为蔡邕辩护 “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何也?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何可概论也?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李贽指出蔡邕哭董卓按照情理是可以原谅的,因为“董卓诚为邕之知己”,董卓对蔡邕确实有知遇之恩,是蔡邕的知己。而蔡邕哭董卓是出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董卓的感念。这是从蔡邕哭董卓行为本质的角度进行辩护。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 “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 “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这足以称为杀心了!”

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并在表情上流露出来。王允怒斥他。立即逮捕蔡邕并把他交给廷尉去治罪。蔡邕上书谢罪,请求只刺面砍脚,以便继续修成汉史。在朝官员们很多人同情营救他,但都未奏效。太尉骑着快马去见王允,对他说:蔡邕是当代少有的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况且他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吧? ”王允说:“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结果使得他所作的诽谤汉朝的《史记》流传后世。如今国运衰弱,边境的战火不断,不能让奸佞之臣在年幼的君主身边撰写史书,这既无益于皇帝的圣德,还会使我们这些人受到(蔡邕)的诽谤和讥讽。”太尉退出来对人说:“王允大概要不久于人世了吧!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难道能够长久?”王允后悔,想要阻止却来不及了,蔡邕于是死在狱中。终年六十一岁。官员学者没有不为此而流泪的。

现在的人都认为蔡邕哭董卓是错误的,这种说服法固然是正确的。但是按情理,有可原谅的地方。事情值得记载,为什么呢?人们各自为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而死。假如有人从桀纣哪里受到了恩惠,在其他人哪里桀纣固然是桀纣,在这个人哪里桀纣则是尧舜,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董卓确实是蔡邕的知己,为他哭泣,怀念他,(如果是蔡邕的仇人),杀害他,迫害他,都不为过。(蔡邕的行为)还是强过那些在别人势力强盛的时候就去借助人家恩泽,在别人势力衰退的时候就甩动胳膊转头离开,甚至成为互相敌对、攻击,落井下石,没有什么不做不到的(势利小人)。毕竟蔡邕是君子,而这类人才是真正的小人啊。

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 吴太宰嚭以 行成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 不可。臣闻之: ‘树德莫如 ,去疾莫如尽。 ’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 ,为仍牧正。 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 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 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 是求伯,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节选自《左传·哀公元年》)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使大夫种因昊太宰嚭以 行成 ___________ 2)树德莫如 ___________

3) 浇能戒之 ___________ 4)而 其谋 ___________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使大夫种 吴太宰嚭以行成 于夏礼(《论语》)

B 越大于少康 无谄,富而无骄(《论语》)

C 生少康 就有道而正 (《论语》)

D 是求伯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4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伍员是如何劝谏吴子不要与越国讲和的。

难度: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 春秋
使用次数:16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商议求和 滋长 毒害、憎恶 开始

2 C

3 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

4 1 )先明确表达观点并用比喻的方法概括说明理由 . 2 )进而举例论证,以前车之鉴不可重蹈覆辙的方式来告诫吴王,敌人会采用广施仁政等方法笼络人心积蓄力量。( 3 )然后以虚拟假设法推断越国未来可能会如何强大起来来吓唬吴王。( 4 )最后从自己一方不彻底消灭敌人留下后患的可怕后果来警醒吴王,并照应开头再次明确看法。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1)行成:商议求和;(2)滋:滋长;(3)惎:毒害、憎恶;(4)兆:开始。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第一个 “因”,介词,经由、通过;第二个“因”,动词,因袭、沿袭。

B. 第一个 “而”,转折连词,但是、却;第二个“而”,并列连词,并且。

C. 第一个 “焉”,语气助词,不译;第二个“焉”,语气助词,不译。

D. 第一个 “以”,介词,凭借(表凭借);第二个“以”,用(表方式)。

故选 C

3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生聚”,聚集丰厚的财物;“教训”,教育训练;“其”,表推测,恐怕要;“为”,变成。

4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先明确表达观点并用比喻的方法概括说明理由:吴子将许之。伍员曰: “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进而举例论证,以前车之鉴不可重蹈覆辙的方式来告诫,敌人会以仁政收拢人心积蓄力量: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然后以虚拟假设法推断越国未来可能会如何强大起来: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

最后从自己一方不彻底消灭敌人留下后患的可怕后果来警醒吴王并照应开头再次明确看法: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参考译文:

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军,报了槜李之仇,趁势攻进越国。越王勾践带领披甲持盾的五千人守住会稽山,并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的太宰嚭向吴王求和。

吴王打算答应他。伍员说: “万万不可!臣听说:‘树立品德,必须灌溉辛勤;扫除祸害,必须连根拔尽’。从前过国的浇,杀了斟灌又攻打斟鄩,灭了夏王相。相的妻子后缗方怀孕,从城墙的小洞里逃走,回到有仍,生了少康。少康后来做了有仍的牧正,他对浇恨极了,又能警惕戒备。浇派椒四处搜寻少康,少康逃奔有虞,在那里做了庖正,躲避祸害。虞思两个女儿嫁给他,封他在纶邑,有田一成,不过十里,有众一旅,不过五百。但他能布施德政,开始谋划,收集夏朝的余部,使其专心供职。他派女艾去浇那里刺探消息,派季舒去引诱浇的弟弟豷,终于灭亡过国和戈国,恢复夏禹的功业,祭祀夏的祖先,以配享天帝,维护了夏朝的天命。现在吴国不如过国,越国却大于少康,如果让越国强盛起来,吴国岂不就难办了吗?勾践这个人能够亲近臣民,注重施布恩惠。肯施恩惠,就不失民心;亲近臣民,就不会忽略有功之人。他与我国土地相连,世代有仇,现在我们战胜了他,不但不加以消灭,反而打算保全他,这真是违背天命而助长仇敌,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姬姓的衰亡,指日可待呀。我国处在蛮夷之间,而又助长仇敌,这样谋霸业,行不通啊!”

吴王不听。伍员退下来,对人说: “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②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 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 公曰: 足下意以为何如? 绍曰: 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 乎? 公曰: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九月, 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 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令曰: 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

③公至孟津。乙未,令曰: 夫有 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三国志 ·魏书一》)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庶可以 _________ 2)夫有 之士未必能进取 _________

2 /为下面句子断句。

3 把第 ②段画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4 依据《中西方文化对读》(第二单元《道义》)第十三则 “公正在于比例”(《尼各马可伦理学》),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解释曹操讨伐袁绍的理由。

5 ③段体现了《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寄托的情思,结合本段内容,简要分析。

难度: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276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 补益 德行

2 / 河 北 罹 袁 氏 之 难/ 其 令 无 出 今 年 租 赋

3 我要任用天下才智出众、能力超群之士,以道义来统率他们,无往不胜。

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

4 “公正在于比例”强调的是公正源于平等,具体可表现在“分配公正”与“矫正公正”,即交易与惩罚。反观袁绍的政治,在分配方面,使豪强大族擅断恣行,袁家亲戚兼并土地,下层民众贫困衰弱,还得代替豪强缴纳租赋,不得不变卖家财,仍然不足以应付税收法令。在法制方面,审配宗族,甚至藏匿罪人,为逃往之人提供庇护,种种所为皆违背了“公正”的法则,为曹操讨伐他提供了完美理由。

5 曹操提到, “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即是一种渴慕贤才,珍视贤才的真诚的态度,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寄托的对贤才“心向往之”的情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庶可以济乎”译为“大概可以有所成就了吧”,“济”为“于事有益”,即“补益”;“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译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行”为“德行”。

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曰”为典型的断句标志,可在其后断开;“袁 氏 之 难”做“罹”的宾语,可在其后断开,故,答案为“令 曰/ 河 北 罹 袁 氏 之 难/ 其 令 无 出 今 年 租 赋”。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翻译关键词: “任”,任用;“道”,道义;“御”,统帅。

第二句翻译关键词: “患”,担心;“寡”,少;“安”,安定。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 “依据《中西方文化对读》(第二单元《道义》)第十三则“公正在于比例”(《尼各马可伦理学》)” 解释曹操讨伐袁绍的理由,那么,解题要先从解读“公正在于比例”开始。“公正在于比例”强调的是平等,书里提到的两个公正分别是“分配公正”与“矫正公正”,即交易与惩罚。结合文章第二自然段所提到的袁绍的政治,在分配方面,“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在法制方面,“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这种种所为皆违背了“公正”的法则,为曹操讨伐他提供了完美理由。曹操讨伐袁绍,就是因为袁绍在为政时同时违背了“平等”,即“公正在于比例”的原则。

5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解答时先理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传达的情绪,然后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曹操用此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真挚情感,在本文第三段,曹操提到,“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意思是:“才智之士即使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这实际是一种渴慕贤才、珍视贤才的真诚的态度,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寄托的情思相呼应。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

当初,袁绍与曹操共起兵,袁绍问曹操道: “若事不成,则往何方据守?”曹操道:“足下之意如何呢?”袁绍道:“我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并戎狄之众,往南以争天下,大概可以有所成就了吧?”曹操道:“我要任用天下才智出众、能力超群之士,以道义来统率他们,无往不胜。”九月,曹操下令道:“黄河以北遭受袁氏之难,现下令该地区不用交纳今年田租税赋。”又加重了惩处豪强兼并土地的法令,百姓喜悦。曹公令曰:“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袁绍治政,使豪强大族擅断恣行,袁家亲戚兼并土地,下层民众贫困衰弱,还得代替豪强缴纳租赋,不得不变卖家财,仍然不足以应付税收法令。审配宗族,甚至藏匿罪人,为逃往之人提供庇护。如此治理之下,想要百姓拥护,军队强盛,怎能做得到呢!

曹公到达孟津。十二月十九日,曹公下令说 :“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陈平难道有德行吗?苏秦难道守信用吗?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却辅佐弱小的燕国渡过难关。由此而论,才智之士即使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

二、名句默写 (共3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填空。

11)总角之宴, _____________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卫风 ·氓》)

12)诞寘之隘巷, _____________ 。(《大雅 ·生民》)

13)子曰: _____________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学而》)

1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_____________ 。(《论语 ·为政》)

15)子曰:“朝闻道, _____________ ”相近的观点,苏格拉底说:“ _____________ ,死亡对他们来说根本不足以引起恐慌。

16)在柏拉图看来,一个人、一个国家都应该协调好灵魂的三部分:欲望、激情、理性,在理性的引领下,灵魂的各部分各司其职,个人、国家都做自己应该做的分内之事,最大限度地尽自己的责任,与此相应,《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说:“ _____________

17)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色已经晚。

18)陶渊明《归园田居》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明诗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

难度:
知识点:其他
使用次数:12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言笑晏晏 牛羊腓字之 敏于事而慎于言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夕死可矣 真正的哲学家为他们的信念而死 灵魂的三个部分必须互相协作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开荒南野际 , 守拙归园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 “晏”“腓”“共”“暝”“拙”。

2.

填空

19)《琵琶行》全诗多处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其中运用环境描写来表现琵琶女演奏效果的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0)个人的遭遇往往与国事相关联,国事的衰败也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境遇。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就以个人落魄的遭际委婉表达了这样的家愁国恨。

2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典故警醒南宋当局勿轻率北伐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2)由于有人搜集苏轼对朝廷新政不满的诗句而弹劾苏轼,最终导致苏轼被贬黄州,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 _____________ ”。

2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 _________ 初期至春秋中叶约 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难度: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75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乌台诗案 西周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以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 “舫”、“唯”、“常”、“仓皇”、“乌”。

本卷还有11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16
总体难度:
中等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偏难
4
25.0%
中等
7
43.75%
容易
5
31.25%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文言文阅读
3
18.75%
名句默写
3
18.75%
诗歌鉴赏
1
6.25%
未分类
4
25.0%
作文
2
12.5%
名著阅读
3
18.75%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中国古代文学 明
1
6.25%
中国古代文学 春秋
1
6.25%
文言文阅读 单元测试
4
25.0%
其他
3
18.75%
1
6.25%
文学常识综合
1
6.25%
作文及写作 单元测试
1
6.25%
话题作文
1
6.25%
材料作文
1
6.25%
散文类
1
6.25%
古代散文 兵法农医 天文术数 艺术杂学等
1
6.25%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何刚雷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