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现代文阅读
>
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80
更新时间:2016-10-12
纠错
1.

现代文阅读

古代作品中,时有关于某官丁忧、某官守制的记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寓圃杂记》:“成化初,(陈)缉熙守制于家”,等等。

什么是“丁忧”呢?《尔雅·释诂》:“丁,当也。”《日知录·期功丧去官》注:“古人凡丧皆谓之忧。”可知丁忧是值丧、居丧的意思。丁忧一词源于《书经·说命》:“王宅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宅忧就是丁忧。古时候,不管是兄弟丧、姊妹丧,还是从父母丧、从兄弟丧,都可以称之为“忧”。只是到了后来,丁忧才特指遭父母丧或承重祖父母丧(所谓承重,是指长房长孙)。 《日知录·奔丧守制》上说:“《记》曰:奔丧者自齐衰(丧服)以下。以是古人于期功之丧无有不奔者。”“期”,指一年的丧服,可见古人遇有祖父母丧、伯叔父母丧、兄弟姊妹都要奔丧。陶渊明《归去来辞》自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职”即是一例。后来又将奔丧限制在期服(即一年的丧服)的范围之内。至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才废除了期年奔丧的制度,认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均为一年的丧服,如果都让奔丧守制,有的一个人连遭数丧,或者道路数千里,那就会导致居官日少,更易频繁,旷官废事,于是决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自此以后,相沿成习,奔丧丁忧仅限于父母丧或陌生祖父母丧。

那什么是守制呢?所谓守制乃是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

一、一般人要谢绝应酬事务,做官的则要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算闰月)。官员隐匿亲丧,被认为是“大不孝”,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闰八月,滑州掌书记孟升因隐匿母丧被大理寺断为流刑,而明宗则认为“将复投荒,无如去世”,于是赐其自尽。

二、禁止婚娶。丧中婚娶被认为违背礼制的。《春秋》文公二年(前625年)冬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纳币之事照例是不必记载的,史官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呢?原来这年冬天,文公的父亲僖公死了才不足二十五个月,而文公在居丧期间,竞张罗着送彩礼,所以史官乘笔直书而加以讽刺。

三、禁止饮宴。儒家认为,“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论语·阳货》),所以饮宴也是在禁止之列的。在居丧期间因宴饮而被责罚的事例也不少。如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四月癸未,陆赓故世,其子慎余、其兄博文在居丧期间着华丽的衣裳穿街过市,并饮酒食肉,结果都被打了板子,慎余流放至循州,博文被递解原籍。

四、禁止赴考。起初限制极严,即使是缌丧(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仅三个月的丧服)也不准赴考。宋天禧年间,举人郭稹冒缌丧赴考,被同辈告发,被交付御史台劾问(见《日知录·缌丧不处赴举》)。到了明朝限制放宽,除了服三年之丧的不得赴考外,余者皆不限。

对于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一般都要派遣官员慰问,并赐给钱米等物。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命吏部:“凡官员丁忧,已在职五年,廉勤无赃私过犯者,照名秩给半禄终制;在职三年者,给三月全禄。”(《日知录·奔丧守制》)清初,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赐给茶酒。至康熙年间,汉大臣陈廷敬有母丧,康熙皇帝便命令阁员查阅《明实录》中有关慰问的条例,并派遣内阁学士屯泰、翰林掌院事学士喇沙前往赐给茶酒。从此以后,慰问之典便成为定例。

丁忧和守制,从字面上是有区别的:丁忧就是居丧而言,守制则是就遵守居丧的制度而言。但在具体使用时二者的意思并无严格的区别,既可以说某官丁忧,也可以说某官守制。(张庆《丁忧与守制》)

4.下列关于丁忧”“守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经·说命》王宅忧,宅忧就是丁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丁忧一词发源于此。

B.由于奔丧守制有旷官废事之弊,明朝在洪武年间进行了改革,规定除了父母丧和祖父母丧,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C.《春秋》文公二年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纳币指的是送婚聘的彩礼,《春秋》之所以直书此事,是因为公子违背了当时居丧的制度。

D.《论语·阳货》: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可以看出,在儒家观念里,居丧期间是不应该饮宴的。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时候,期功之丧,都可以称之为,都要奔丧。陶渊明程氏妹丧于武林情在骏奔,说明了这一点。

B.守制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内容包括谢绝应酬、解除职务、禁止婚娶、禁止饮宴、禁止赴考等等。

C.按照居丧的制度,父母之丧,官员须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但特殊情况下,实际守孝期会更长。

D.对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都会遣人慰问,并视情形赐予不等的财物。

6.根据原谅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守制和丁忧并提,是由于二者虽然字面上不同,但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用。

B.在古代,不遵守居丧的制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或舆论的谴责。

C.明代在丁忧守制上进行了一些改革,相关的制度规定较前代更加务实、开明。

D.清朝,汉族官员居丧,皇帝不会派官员慰问。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员赐给茶酒。

查看答案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4B

5D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决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祖父母承重者指长房长孙,上文有注解。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B项混淆范围。

5

试题分析:原文“对于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一般都要派遣官员慰问”如贪污者就没有这种待遇。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D混淆范围。

6

试题分析:清朝,应为“清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混淆范围。

=
类题推荐:
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旺人气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